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威 《理论学刊》2007,(3):68-70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许斗斗 《唯实》2008,1(2):45-48
价值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自我意识和反思。人的价值存在是以实践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创造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因此而生成。马克思的价值哲学表明,在人的价值生成中,社会也生成着,自然的意义也生成着。和谐社会的建构应立足于对马克思社会理论本质的把握,它奠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生成之中,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真正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邹安乐 《探索》2006,2(6):10-12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认真研究价值理念的人本性、价值导向的科学性、价值实践的发展性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具有类本质、社会本质与单个人的本质三种基本存在形态,三者有机统一共同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可以从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三个方面及其统一中理解人的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着对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切,并将其统一于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具有审美特质。在社会思想史上,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都充满了和谐美的审美价值。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重要思想为和谐社会奠定了审美基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与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审美批判。  相似文献   

9.
李建国  齐英艳 《求实》2007,1(3):74-7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人与集体等四个方面的文化价值冲突,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及其表现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吸收借鉴和合文化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思想、人际和合观、身心和合观、和而不同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桂森 《求实》2007,(9):41-43
和谐社会以价值共享为前提,价值共享又是通过正义原则、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尊重他人的宽容原则和团结的原则来维系。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刻领会公平正义、民主和法制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聂火云 《求实》2006,1(10):41-44
和谐社会作为伦理概念,其价值圭臬始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确认着和谐社会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必须对大量的价值现象作出思考,价值问题普遍存在。和谐社会中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即人与其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与失、义与利,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价值与稳定价值是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价值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兢要克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时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产力的价值理性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士密 《求实》2007,42(2):75-79
作为物态与意态的统一体,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及生产文化观念、提供价值理性的能力。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实践文化自觉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日益紧密结合,学界对实践教育的认识逐渐由功能性和操作性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考量实践教育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社会实践教育主要在了解国情、全面发展和锻炼能力三方面构筑了其个体价值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价值冲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系,就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和谐主导价值;始终坚持和谐文化建设,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共同建设,实现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为始终追求的前进方向与理想追求。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纽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其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牢牢把握住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等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邹安乐 《学习论坛》2006,3(11):10-12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发挥利益协调的价值功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推进科学发展的价值实践等。认真研究这些价值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