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失信联合惩戒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营造诚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重大。实证分析显示,囿于全国性法律的暂时缺失,地方立法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出现对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本身的规制缺位、失信行为的种类划分标准参差不齐、失信主体的救济措施缺失以及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互异等现实难题。对此,应当以合法原则、后果与行为相当、必要限度以及责任自负为基本遵循,通过明确区分标准,将失信行为分门别类,完善立法设计,建立失信主体救济机制以及加强法律控制,对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推进社会信用法律出台,构建统一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等举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陈丽洁博士提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当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贯彻信用原则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个人的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诚信交易、守法经营、有序竞争。第二,政府要建立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要加强对失信欺诈行为的监督惩  相似文献   

3.
一、为政以信:社会信用的基石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因此,打造"信用政府"则是构建信用中国的关键.政府失信,对整个社会信用问题的负面影响极大.现今的信用危机与一些政府行为的失范有密切关系,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要从政府做起.  相似文献   

4.
陈玉光 《桂海论丛》2002,18(4):38-40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陷阱,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上的缺位、信用观念的弱化和信用体系的残缺、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及我们对各种严重失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欲使中国经济走出信用危机的陷阱,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二要加强对企业或法人经济行为的道德监察和监督;三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四要健全立法,严肃执法,强化对各种经济败德行为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5.
新政     
《群众》2017,(10)
<正>北京: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加快推进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旨在强化诚信行为激励,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建立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其中特别提出,将加大对公务员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曝光力度,不断提升诚信履职意识和诚信行政水平,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今后,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构建文明交通信用体系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交通出行行为与信用关联,能够有力约束交通参与人行为并提升其素质,创建文明交通环境。因历史的原因,我国文明交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并未全方位地开展。文明交通信用体系建设需坚持法治化、标准化、审慎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失信主体、失信标准、失信信息、联合惩戒等内容的明确则是该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因信用缺失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信用环境的恶化,正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已刻  相似文献   

8.
非行无以成,非信无以立. 2001年以来,我国连续爆发"月饼失信事件"、"上市公司失信事件"、"注册会计师帮助造假事件"等一系列失信事件,信用体系与失信行为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企业和各界人士对树立信用观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信用环境等达成了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9.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①。而建设我国市场信用,必须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市场领域信用缺失问题,这就需要综合采取经济和政治的手段,标本兼治,既要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主体予以制止和惩戒,更要对发生失信的根源予以截断和清除,如此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市场主体失信问题。而不论治标还是治本,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现代市场主体之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其信用状况不仅直接关联市场整体信用,还影响其他市场主体的信用,必须率先解决自…  相似文献   

10.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中一个必须具备的要素。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下,我们的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漠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种种失信行为还照样存在。因此,加快构建健全的信用制度体系,仍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当前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盲目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比比皆是,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金融秩序受损。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初具雏形。据市信息委主任范希平介绍,今年以来上海围绕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失信主体惩戒三个关键环节,继续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在信用立法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今  相似文献   

12.
信用缺乏已危及社会生活秩序和金融安全等众多方面.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严重限制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加大,效率降低.失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各地工商部门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积极实践,尤其是在加强信用公示、制裁失信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杭政办函[2015]69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杭州市社会法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15年5月20日杭州市社会法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为加快推进“信用杭州”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得益、失信受限”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1,(21)
一位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总的目标,是要完善法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公平竞争的经济。法制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势必会导致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信用则是金融的命脉。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已远远落后,特别是失信行为已成为妨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开展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信用环境治理,对创建金融安全区和促进金融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米满月 《湖湘论坛》2006,19(2):30-31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与传统“诚信”伦理规范相违背的行为和现象,社会的信用危机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应当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从市场经济的领域寻求信用制度建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信用?我们需要构建怎样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信用最初是一个道德概念,是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说话办事的一种行为准则。当人们把这一道德意义上的信用概念用于经济活动中,以信用为担保,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时,它便成了一个经济学概念,即信用交易进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经济的兴起,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风险,无论是哪一方的失信都会给对方造成损失,以至造成市场交易链条的中断。要规避风险,要保证市场的正常…  相似文献   

18.
白鹤祥 《当代广西》2006,(19):16-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才能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企业、…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上海市围绕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失信主体惩戒三个关键环节,继续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诚信体系建设有了“规矩”上海在信用立法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使征信机构管理、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政府信息公开等初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4年2月,《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出台,规范了个人信用征信行为;5月,《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出台,促进了政府部门信息的公开。《上海市规范和促进企业信用征信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虚拟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必须从法治层面严格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和言论,增加虚拟社会失信成本,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公众要不断提高自己在虚拟社会交往中的综合素质,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政府部门应以服务者的角色参与虚拟社会治理,通过公开政务信息、接受人民监督等方式,与大众建立深度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