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实施确立了公诉人举证、控群双方文又讯(询)问、相互质证这种类似于“控辩式”的庭审方式,法庭审理活动将以控辩双方更加直接的对抗形式进行。在变化莫测的庭审过程中,怎样才能驾驭庭审活动的主动权,以取得比较好的公诉效果,是摆在公诉人面前的一个极富挑战意义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被告人杨德宝交通肇事一案的出庭公诉,对公诉人的庭审活动有了切身体会。一、精心准备、准确预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诉人要在法庭调查活动中乃至在整个诉讼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全面详尽地了解案件事实,对案件的每一…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庭审活动原则,突出了控辩双方的诉讼主体地位,明确了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公诉人能否在庭审中进行有力的举证和有效的质证,不仅关系到公诉机关的形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对被告人科处刑罚,关系到公诉的最终成败。因此,探讨公诉人进行当庭举证和质证的一般规律,很有必要。一、公诉人如何当庭举证当庭举证,即公诉人就指控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的情节,当庭出示和展示证据。它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公诉人在庭审举证时,要求举证既要有力又要充分,紧紧围绕犯罪构成要件把证据举到位。”(一…  相似文献   

3.
当庭质证的失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刑事诉讼法在审判方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控辩对抗,强化了辩护职能,与之相适应的是用控、辩双方举证代替法官举证,控方(公诉人)与辩方(辩护律师)对证人、鉴定人有平等的发问权和质证权,这些改革,是控、辩双方在平等条件下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制度的开端。在这种“抗辩式”的审判模式中,质证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对审判人员来说,当庭质证有利于其“兼听则明”。因为审判人员从控方那里得到的往往是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控诉证据材料,如果过于相信,势必出现判决不公的现象,这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宗…  相似文献   

4.
控、辩、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蒋玉明新刑诉法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作了很大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变革莫过于审判程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在庭审中引入对抗制,由诉讼双方在法庭举证,法官中立听证并保持庭审控制权、调查权。在这种“控辩式”诉讼制度中,控、辩...  相似文献   

5.
吴巍 《中国审判》2020,(4):88-89
“法官现处于居家隔离阶段,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法官居家在线开庭审理?”“申请!”2020年2月4日,一位居家隔离观察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通过该院的诉讼平台,进行了一场法官、双方当事人各在家中,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温州三地连线的“隔空庭审”。双方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快速收到了由该院电子送达平台自动签章形成的法律文书。整个庭审指令清晰、严谨有序、运行顺畅。  相似文献   

6.
“控辩式”的刑事审判方式,决定了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诉讼对抗的庭审局面,形成了审、控、辩三方诉讼地位相对独立的格局。作为一名组织指挥庭审活动的审判长,在控辩双方激烈对抗中驾驭好庭审活动的全过程,保证法庭秩序井然,庭审有条不紊,查清案件事实,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7.
谈公诉人举证问题刘军**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州市人民检察院庭审方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庭审中举证责任的转移,把原来的法官示证改为公诉人当庭举证,既强化了检察机关在法庭上的控诉职能,也加重了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责任。因此,公诉人如何搞好出庭举证工作,就显得非...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法力图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明确公诉人举证的职责,赋予诉辩双方更多更合理的诉讼权利;抗辩力量的均衡对立,让法官以“独立公断人”的身份出席法庭等等。但目前因各种原因造成控辩双方力量实际上的失衡,使法官无法真正居中断案。为此,笔者撰写此文,意在对刑事诉讼的进一步改革有所裨益。一、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由于控辩失衡,对抗制庭审尚未真正形成对抗制(控辩式)的庭审方式,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作为代表国家指控被告人有罪的公诉人和作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律师或其他人,处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相似文献   

9.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庭的审判活动由原来的纠问式改为控辩式,法官处于主持、引导的地位。法官在庭审过程中,适时地对控、辩双方就被告人是否有罪,罪轻罪重等事实、主张、观点予以归纳,即法庭综述。法庭综述不仅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庭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确立公诉人的建议回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诉人建议回避权属于检察监督权的范畴。在检察监督权体系中,它属于建议性的权力,而不是决定性的或者纠正违法审判的权力。它在性质上与当事人申请回避权不同。刑诉法修改后,在庭审阶段基本形成的“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新模式,是确立公诉人建议回避权的现实基础。确立公诉人建议回避权对被害人、被告人中请回避权的有效行使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刑诉法有必要对其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评说速览     
1量刑成为庭审程序有助于公正司法为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北京市法院将逐步推行刑事案件量刑答辩制度,辩护人可围绕该判多少年进行讨论。把量刑作为法庭审理的一道正式程序,进行公开的量刑答辩,公诉人和辩护律师都可以围绕该判多少年进行讨论,让刑罚由过去法院关门自主裁决式变为现在的公诉人和辩护人当庭公开答辩式,这将有助于被告人更加清楚量刑的全过程,更容易接受最终的量刑结果,  相似文献   

12.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公正审判为核心,以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为主题对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审判程序上较多地吸收借鉴了英美等国控辩双方对证据核查的交叉询问规则,加强了庭审中控辩双方的对抗性,相对削弱了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地位,使法官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以保障刑事审判能在民主、公正、高效的运行机制下进行。然而修正后的刑事庭审方式并非走向完全的对抗制,而有自己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法官在庭审中的地位和权力上. 一、法官在庭审中的地位 在典型的英美对抗式诉讼程序中,法官充当着非常重要的法律裁判者的角色,他…  相似文献   

13.
在庭审过程中,有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有的被告人拒不认罪,有的被告人作出种种无理辩解。面对这种被告人当庭不认罪的情况,如果公诉人置之不理,会显得公诉人无可奈何,从而强化被告人拒不供罪的侥幸心理,难以取得好的庭审效果。所以,面对被告人不认罪的情况,公诉人要有策略地讯问,力图达到促使被告人认罪的目的。但是,公诉人庭审讯问又不同于侦查讯问,如果不能通过有策略的讯问使被告人认罪,则切忌在庭审讯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庭审方式的重大改变,“控辩式”庭审方式的采用,法官处于听取证据,充当“仲裁人”的位置,而公诉人在法庭上则要承担讯问被告人,提出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排除辩护方提出的与起诉指控犯罪事实不一致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当庭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孝安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要求人民法院将纠问式庭审方式改为控辩式庭审方式。按照新的庭审方式,控辩双方都可以对对方出示或宣读的证据进行辨认并发表意见,可以相互进行质证和辩论。法官作为居中者,应对证据是否具有证明效力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刑诉法实施以后,由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确认和庭审方式的改革,被告人当庭翻供现象有日趋增多之势。因而,如何防止和制服被告人当庭翻供,就成了公诉人应予认真关注的问题。被告人当庭突然翻供,必有隐情,为正确处理案件,查明事实真相,公诉人必须高度重视被告人当庭翻供,并积极地寻求解决被告人当庭翻供的方法,以达到顺利完成出庭公诉的目的。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被告人当庭翻供,公诉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应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个案…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强了控辨双方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对抗性,公诉人在法庭上全面担负了控诉职责。法庭讯问策略是公诉人为达到法庭讯问效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其本身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由于法庭上的情况千变万化,讯问艺术的运用不可能整齐划一,只能因人而异,因案而异。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驾驭庭审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开庭审判方式作了重大修改,形成了控、辩、审三方权责分明的合理格局。在法庭上,举证、质证责任在控辩双方,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主要由控辩双方进行,法庭辩论在控、辩双方之间展开。法官居中主持、裁判。由此可见,新的庭审方式出现了抗辩性增强、突发问题增多,驾驭难度增大的趋势,对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审法官,运用什么策略,采用什么方法,有效地驾驭庭审活动,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法官水平和能力的一次检阅和考验。驾驭庭审的策略,是指在开庭审判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庭审方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庭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模式界定刑诉法对庭审方式的改革,集中表现在重新配置控、辩、审职能,改变过去由法官直接调查证据的方式,确立了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同时不排除法官调查权的庭审方式,并围绕这一变革,修改了法院在庭审前作实体性审查的庭前审查程序。新的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庭审方式改革中,认证制度居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举证———质证———认证———判决这一审判流程中,认证既是举证和质证的结果,又是判决的前提。控辩式庭审方式的确立要求法官在法庭上尽可能的当庭认证,以增加诉讼的透明度,实现刑事诉讼中“公正和效率”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当庭认证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务操作也不尽一致,本文拟就当庭认证的理论基础、认证模式以及有关制度保障作初步探讨。一、当庭认证之实质内涵及理论基础当庭认证是指法官在开庭审理中对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