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20年4月,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在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充分发挥履职职能,需要推进社会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江西"有事先商量"和浙江"圆桌会·请你来协商"是两地关于人民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从对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是通过向基层引入协商理念、建立协商机制、输入协商资源三种途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此促进基层协商民主更加民主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人民政协通过一定的渠道途径发挥职能作用,对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郝丽  王波 《理论学刊》2023,(1):163-169
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方式,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参与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亟需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组织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对治理权力配置的规范、治理组织架构的规范、治理运行程序的规范等形塑了政党合作治理新范式、民主治理新范式、协商治理新范式。在国家治理层面,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推动“国家、政党、社会”多元共治整合各方治理资源,推动构建有效表达、协商、决策、监督的多元治理平台,推动构建人民至上、高效决策、高效履职的协商民主治理格局等显著优势。今后,要重点强化理论研究与舆论引导树立制度自信,优化权力配置及强化主体建设,健全深入社会基层的组织平台,完善各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履职程序等,促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与现代国家治理高度契合。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以协商民主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互动发展,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吸引参与,提高基层民众参与水平;要完善机制,发挥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要加强监督,保障协商民主顺利推动;要注重实践,促进协商民主落实落细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求实》2022,(3)
农民自组织作为实现农民有效组织和形塑基层治理主体的新途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社会自主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基于乡村产业发展与国家资源下乡中的合作需求、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精英有效整合基础上的内生型农民自组织,是促成乡村社会团结与深化自治实践的新载体。它通过与县乡村各级组织形成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体系,在村庄内部生成了弹性的治理空间和调控机制,建构出外部问题内部化和利益协商的地方机制,实现了有效社会动员基础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了基层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有机衔接。农民自组织的持续发展,要避免行政化趋势,协同共治的主体边界不能模糊。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地位和丰富的实现形式,有效地承接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发展需要,这对于培育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土壤,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法渠道和夯实社会稳定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必须坚持协商民主顶层设计与基层改革并举,不断巩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调发展的制度优势,以协商民主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民主理论的新思维,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公共参与和协商治理,它为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遍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和治理提供了新的视野。要使协商民主成为治理群体性事件中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模式,可以从建立协商民主考核机制、设立明确具体的协商民主程序、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培育社团组织和建立规范的协商对话的教育培训制度等层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市民参与协商公共事务治理是社区自治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协商治理的理论视角,以杭州市"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个案,按照"公共平台——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模式——协商效果"的框架对社区居民协商共治公共事务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协商治理模式,不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对构建新的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引导、吸纳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商治理。结合"湖滨晴雨"工作室运行的经验,本文提出完善社区事务协商治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指向、价值标准和实现途径方面与国家治理存在着高度契合,协商民主内在地改进决策质量、增进价值认同和巩固领导地位的功能,对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协商民主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协商主体与协商体系构成中存在的失衡性以及协商民主在具体实践中的局限性等问题,应以扩大协商主体、优化体系结构、丰富协商渠道为手段,实现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后税费时期,在国家权力退场和乡村社会规则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基层民主实践的富人治村带来了村庄政治排斥和村级治理公共性弱化的后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规则供给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塑造了村级民主选举的规范化、村级权力运行的标准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化,重构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的规范性和公共性,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了基层民主。在乡村社会分化和治理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则供给能力的增强,制度建设和规则下乡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协商治理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浦劬 《求是》2013,(10):36-38
协商治理,是政治主体基于政治组织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协商和对话的程序和形式达成共识或者协调分歧,以实现国家和公共治理利益目标的特定政治机制。中国的协商治理产生于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历史、国情、政情、社情和民情,在长期的人民民主政治实践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它既是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还是中国特色的人权实现和保障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界别、政府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协商共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社会协商对话"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社会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协商,其概念谱系与核心要义渐趋明晰,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合作共治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治理模式。但是我国的社会协商治理突出地面临着价值认同约束、主体边界约束与制度供给约束等多重困境,应从涵养认同基础、重构主体边界、完善制度体系等多维路径入手,全面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熊茜 《理论研究》2019,(6):33-39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实践发展中面临诸多困境,亟待法治的介入。探究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必须根据理论和现实情况,在共有的平等、公正、理性的价值原则指导下,通过把协商主体身份转化为法律身份;以法定程序方法构建协商程序;用法律理性规范协商程序和解决协商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将协商这一政治行为转化到由宪法及法律建立的理性的、制度化的、解决冲突的框架中来,使其转变为真正的法律行为,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协商民主的权利,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合作共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要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协同的制度化建设。一、完善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6.
<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一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人民政协有着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政协基层协商:人民政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基于历史、理论、制度的三重维度分析,总结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柘荣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多元共治,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进一步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到基层治理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以路长制推进"微治理",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确立共建制度、建立共治机制、促进共享实现,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一实践探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共治自治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用制度机制保障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机会和权利,发挥了自律、互律、他律协同治理的效能,促成了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的善治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们党民主政治实践和理论的伟大创造,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创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推进协商民主朝着广泛多层制度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多主体、全方位、多维度、交互式的有机统一体,表现为结构完整,覆盖面广的多层次的制度化体系。具有制度基础、发展阶段、坚持原则的独特性、政治文化的支撑性、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实践性、实现方式的结合性、实现形式的互补性等特征。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20,(12)
正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基层协商列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各类职能性组织引领和践行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要发挥好基层协商民主的治理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要营造真协商的氛围。想不想协商、愿不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