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卫平  刘滨 《求实》2017,(6):54-64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都离不开对"政社互动"关系的探讨,"政社互动"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而政府购买服务的兴起恰为"政社互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以"政社互动"为切入视角,对C市W区政府购买服务过程进行解构发现,"政社"在互动过程中暗藏陷阱,即存在"异化合作""组织趋同""合作内卷""行政依附"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政社互动失灵"。由此,政社互动陷阱的生成逻辑根源在于购买服务实践的双向形塑,理想形态是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合作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晋江市在深入推进的这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体制机制的创新历程和经验。晋江通过创新领导组织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创新治理污染机制,创设生态水域治理"河长制""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晋江还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有效激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当然,晋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今后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晨  王霏 《新视野》2023,(5):48-55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动迁社区治理困境亟须破解,社会组织的介入如何助力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基于S市B社区的个案考察,发现社会组织助力动迁社区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为:党政领导的注意力分配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契机,非结构项目机制下,社会组织借助政策创新、平台搭建、常态化机制等手段推动社区治理结构和资源的整合。同时,通过激活社区社会资本、发挥社区两委的核心枢纽作用保障社区自治的可持续性,最终构建出五社协同的治理格局,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社会组织的协力重塑了动迁社区的五社联动格局,国家与社会合作主义关系的建构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河长制度历史悠久。在汉代以前,为了化解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就诞生了半官方性质的河长——"渠长""陂长",负责水资源的分配和渠道陂塘的管理与维护,并延续至今。今天河长制不仅在水资源配置上继续发挥作用,更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当前"水多、水少、水脏、水浑"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1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各  相似文献   

5.
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平台应用普及推广、社会治理预期关注、政务服务需求响应、基层治理多元参与、社会监督广泛互动的必然结果。基于宁夏银川“政务微博矩阵”、天津滨海新区“津治通”案例分析发现,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主要以“治理平台+制度规范”的形式展现,体现了平台建构层面的“技术支撑+制度约束”、应用范围层面的“线上自动+线下人工”、实践执行层面的“网络监督+网格落实”、行政方式层面的“追求共性+体现个性”和主体结构层面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运作逻辑。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尽管作用明显,但依然面临治理理念不明确、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急需建立智慧、透明、互动、参与的治理理念,形成数智化、民主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合作共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要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协同的制度化建设。一、完善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依法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陈吉宁市长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坚持社会共治,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We家行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共治自治做法,为城郊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治理结构的变迁和转型,区域内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治理也屡屡出现治理失序问题。以公益性公墓所提供的殡葬类服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理结构中资源禀赋、体制机制、关系网络等要素,通过构建“结构—行为”分析框架,进一步分析S省J市公益性公墓的治理失序、主体行为差异和互动失调的生成逻辑。总体而言,失序主要表现为公墓偏离公益属性、政府部门间合作壁垒凸显、村企联盟与利益渗透、社会参与缺位且有限等形式。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基层党建的强化和规范,原来的村企稳定联盟关系也出现了松动与分化。为破解失序困境,需进一步通过健全体制和理顺机制来规范多方主体的行动边界和合作关系,构建区域内基层服务治理网络合力凝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到五中全会的社会治理精细化,再到十九大提出的社会治理的"四化",这种转变不仅是我党从宏  相似文献   

12.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福旗  莫令娥 《求实》2005,(12):47-4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构建社会管理的"多中心"主体治理结构,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污染是我国着力解决的环境问题,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治理水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政社合作治理水污染面临着多重困境。文章构建囊括"合作意愿—合作能力—合作行为"的分析框架,通过剖析H市"治水五人组"实践,探究水污染治理领域政社合作的实现路径。目标一致和资源依赖推动了"治水五人组"成员形成合作意愿,而制度与培训双重供给促使合作双方具有合作能力,合作行为则表现为日常巡河、河长固定活动日、河长论坛。要实现水污染治理的政社合作,应当促进合作双方对合作目标的高度认同,赋予社会公众合作身份且提供能力培训,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会议活动为载体的合作行为,并推动合作双方建立增效式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平台型治理因通过联结多边公共平台,从而促进多主体协作创新与合作共治而备受关注。然而,平台型治理较为关注多边公共平台的网络整合,而忽视整合后组织结构调适和运行机制创新,高效协同治理的实践效能不彰。基于“小河网驿”公共平台的深度考察,挖掘数字化协同的新模式及其运行逻辑。可见,数字化协同通过价值引导、功能协调、政策反馈、考评监督等方式,突破了平台型治理的既有局限,推动了治理价值的共识重塑、治理主体的跨组织协同以及治理机制的长效运作,实现了平台技术与协同共治相结合。为促进多边协同互动与治理持续创新,需打破传统治理领域界限,兼顾主体价值共创与平台技术应用,以适应数字化治理发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层工作运作中的制度困境大大制约着基层治理的效能。基层工作运行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制度执行不规范、制度创新脱离基层实际、制度责任边界不清;其出现制度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唯结果导向、错位的政绩观以及压力性体制。破解这一困境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思维重塑提供"价值遵循"、协商互动提供"活力源泉"和明责赋权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四川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这标志着,我省全面启动河长制.根据规划,2018年年底前,我省将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全省十条大江大河、上千条河流将迎来自己的"父母官".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邻避"往往由于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和大众媒体推波助澜而陷入"闹解"和"多输"的循环怪圈。基于杭州九峰垃圾焚烧项目"封闭决策—日常抵抗—邻避抗争—协商治理—原址重建"的历时性观察,建构"风险感知—利益结构分布"理论框架分析冲突演化机理,公众根据感知风险、感知挫败以及对政府、环保机构的不信赖感产生"邻避情结",而执政者"治理失灵"背后存在压力型体制、晋升锦标赛与悬浮型基层政权等深层逻辑。本文运用"解剖麻雀"方法透视邻避冲突生成逻辑后,进一步从执政理念嵌入、工作方式嵌入、公众参与嵌入和政党力量嵌入四方面探讨邻避冲突化解的"嵌入式治理"路径,以期为基层政社良性互动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公众司法参与提供了制度空间、基本动因和技术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我们应对公众司法参与进行系统性的逻辑建构,包括司法基本信息的知情机制、司法运作过程的监督机制及司法运作结果选择的回应机制等,这将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司法机关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会议提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落  相似文献   

20.
政策执行关系着国家治理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各种策略性博弈。现有研究多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类型及原因,对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行为关注与描述不足。作为政策执行互动博弈中的积极管控者,除了政策制定权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同时拥有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决定权。根据与地方政府间目标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央政府会选择常规式治理、分权式治理、集权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等不同治理机制进行应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案例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多样化选择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