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与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与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文明形态之一,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是被上升到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生态科学等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规律和对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形成了伦理话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割裂还是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关系。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西方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这“四个共同体”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向度,其核心是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关系与树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共同体”形成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不仅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和理论创新,而且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的灵魂所在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人类的共识.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自然观、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孔子曰:"君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在处理与草原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状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包括生态层面的目标、经济层面的目标、社会层面的目标、政治层面的目标、文化层面的目标等五个方面。明晰草原生态文明内涵与目标,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有效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国情,与时俱进,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很多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只有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现代生产力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是其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必然要求生产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涵,因此,这就需要科学认识和构建生产力的系统结构,并努力促进现代生产力的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郭庆海 《新长征》2013,(1):36-37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和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1)
<正>挖掘和弘扬草原文化的内在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对于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少优秀的草原文化内涵正逐步丢失,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价值观被扭曲,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以过度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鉴于此,深刻反思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在原始的采猎文明中,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于…  相似文献   

19.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和谐、协调统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经过理性反思发现 ,导致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主要责任在于人自身 ,是人类自己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对自然 ,人类不应仅仅看到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人类更应学会与她和平共处。换句话说 ,人类应该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明确提出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曾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 :1、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人离不开自然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① 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