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助历史视角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历史与比较研究方法,旨在于审视中西方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相关历史、立法例、社会背景及解决机制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梳理与评析,把握其历史脉络,并通过对立法模式、归责原则及赔偿方式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找到中西方有关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差异与趋同,期待对我国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民法典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历史源流中。考察中外“警务情报”的不同理念、名称、内涵及外延;中国辽-元代的“警巡院”与英国不列颠地区的“太兴连坐制”是考察东西方“警务情报”的文化支点。同时明确指出了近、现代西方法制社会和中国“皇权至上”的传统思想。对“警务情报”的制约及其本质区别。[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美国先后有两部关于西方法律传统的著作问世:其一是泰格、利维二人合作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77),其二是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1983)。这两部著作都是以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为主题,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旁征博引、潜心研究的结果;两书所讲述的历史在时间上亦有重合之处;甚至于两书所追溯的西方法律传统的历史渊源、所列举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等也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两书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侧重的对象乃至得出的结论等却又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西方法律传统形成观。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比较和考察,从中探究其内在思想根源及相关背景。  相似文献   

4.
纵观当代中外的许多比较法学家,对于比较法的研究方法这一传统性的争议问题具有多种理解.基于研究的视角、立论和目的的不同,比较法的方法论人体有以下几种观点:即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规范比较与功能比较,文化比较、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等.这些研究方法对当代东北亚各国的法律、法律制度及其法律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同样是适用的.这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占和俄罗斯①各国之间的法律渊源、法律传统及其所属法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的异同,研究它们基了:各自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期受到世界主流法系的深刻影响的不同,进而进行深层面的探究和比较研究,同样适用于上述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比较中国与其它主要东方国家的审判文化后发现,两者在起诉、证据的运用、审判后的执行等方面有些相似之处。同时,中国传统的审判文化还有一些方面与它们不同。比如,中国的传统审判文化中少有宗教因素、多有伦理因素、重视法庭调解的作用等。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审判文化相比较后发现,它们在世俗性方面十分相似。可是,在审判理念、法律的适用和审判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异之处。推究产生这些相异、相似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个世俗社会、伦理性农耕社会和专制社会,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传统审判文化中的一些独特之处,形成了与东、西方主要国家审判文化的异似点。  相似文献   

6.
<正> 有位伟人曾将方法比作"过河之船",颇有哲理。不同的研究方法反映了研究主体的不同认识。本文愿就当代西方法律哲学研究中若干值得讨论的方法问题,在"笔会"上略陈浅见,以求教前辈同仁。方法论之一:历史时期的划分当代西方法律哲学是西方法律哲学史的延续。如何认识"当代"?是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无"当代"可言。如将整个西方法律哲学史划分为  相似文献   

7.
<正>比较法的存在,根据它原本隐喻的理想,应该是象征着一种法律生活中勇于开放的学习态度,一种内国制度建设中善于通过比较来形成决定的豁达作风以及一种敢于与不同法律制度进行竞争的思想态度。在这种意义上,比较法是一种有关本体的方法论,而不是有关方法的方法论。然而,实际上,现实中付诸行动的比较法从来没有如此"本体地"纯粹过,历史上关于比较法的兴盛诸事,比如中世纪关于罗马法的传播和教育研究,近代以来东方国家对于西法东渐的积极作为,其所受驱于其中的学习历史或者学习异域法律文明的动力,往往都主要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自存体系不满爆发出来的革新渴望。  相似文献   

8.
焦宝乾 《清华法学》2012,6(5):112-127
法律方法论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必要课程.在我国,法律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从国外引入的一个研究领域和学科.在西方各国法学教育中,各具特色、较为成熟的法律方法论教材有多种版本.我国法律方法论教材编写则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从教材名称、教材目的、教材体系、教材写法及特色等方面,对西方法律方法论教材成果予以吸收借鉴,以使我国法律方法论教材及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络德睦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忽略了中国法在东法西渐历史中所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东法西渐的视角看,他所界定的“法律东方主义”不仅在内容上不够完整,而且意识形态色彩较浓。中国法之于西方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表明:第一,近代以来西法东渐的叙事框架不能完全定位中国法,应将中国法放置于整个东法西渐的历史进程中看待;第二,中国法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传播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参与到西方法的构建之中,是西方法发展的重要参照资源之一;第三,中国法在东法西渐过程中的正反例证,构筑了一种跨文化法律交流的应有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要向世界扩大自身影响力,需要重视并反思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 ,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威胁之下 ,开始了法律的近代化转型 ,但又有所差别 ,表现在 :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与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阮冬梅 《法制与社会》2013,(36):294-295
复仇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都有着天然的相似,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各自历史地理条件下,顺着各自的路径进行着演绎,其中稳定而精华的就是本位观和价值取向。以复仇问题为端可以折射出东西法文化的差异,品析东西方法律各自独有的性格。东方社会重视群体利益,法律传承伦理道德文化传统,是以道德为本位观和以情法为出发点。西方社会追求个体权利秉承自然权利传统,崇尚法律以法律为出发点。但是似乎东西方法律又有着根本性的相同,这一点在复仇问题上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 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当代西方法律社会学的重要课题。美国著名法律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罗·昂格尔(R.M.Unger)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法律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传统,善于从世界历史和法律哲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法律与不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  相似文献   

13.
法治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并且会产生相互的作用。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的法律规范的不同以及法治理念的不同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中西法治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构建和谐的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律思想对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东西方的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律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也极为繁多.从思想史意义上看,如西方法学思潮之正统的"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①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式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②规范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③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④以及文本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⑤这些研究视角不论是来自法学研究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至少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文本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大有助益.它不仅能够带领我们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观察西方不同思潮的面貌,研究现代西方法学和法哲学的内在结构、基本含义及其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学的目的和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礼洪 《现代法学》2005,27(4):12-19
比较法学的目的和方法论是比较法研究中存在诸多争议的论题,在比较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此有不同的认识。风行一时的功能性比较方法存在许多缺陷和盲点。比较法的方法应当是比较不同法律制度的客观存在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外国法律制度更正确地认识本国的法律制度,而不是移植外国法律。比较法学的研究应当紧密结合本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习惯。  相似文献   

16.
裴凡星 《法制与社会》2011,(16):295-295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一直都是法律思想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古代世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思索已经开始萌芽,并且在东西方世界中有所差别。本文将通过介绍现象,解释原因,分析古代东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的不同认识,并探究其影响。为方便研究,在这里仅以儒家法律思想和自然法学派思想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论述十七世纪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的冲突及其原因。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下进行的;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的接触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就已经陆续产生并具有较大影响;从比较中看,十七世纪开始产生的中西法律冲突同时带有双重性质:近代法律与封建专制法律的冲突、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冲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十七世纪西方与中国法律文化发展进程差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新闻法制走着各自不同的历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新闻法制以义务为本位,侧重限制,西方新闻法制以权利为本位,侧重规范,从法律规则的角度讲,中国新闻法律规则属于义务性规则,西方法律规则属于权利性规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限制的思想根源,"天赋人权"则成为规范的思想武器。限制是基于对后果的防范,规范是基于对过程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的实质是国家刑罚权的行使。通过刑罚权的行使,追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这个为世所公认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却是由中世纪欧洲君主专制时代的纠问主义诉讼制度所确立的。“刑事诉讼”在西方国家法律中通常表述为刑事“程序”(Crimina—Procedure),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却被视作“诉讼”。绝不能轻易地认为这仅仅是用词上的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不同,而在深层意义上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思维旨趣。由此又可窥见东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差异。从功能上说,法文化应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首先,它直接与立法、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密切关联,后者又成为构成法文化系统的渊薮和最基本载体。各个国家和不同时期的诉讼制度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林端教授于2003年出版的《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一书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韦伯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论断。该书在社会学方法论上指出了韦伯比较社会学里二元对立的理想型比较的局限;在实质社会学分析上则结合学界对清代法律和司法审判的研究成果,说明了韦伯对中国传统法律与司法审判的看法存在误解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林端教授认为,若要深刻理解中国法律传统,关键在于把握体现于其中的“多值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