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证据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证据立法成为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刑事证据制度是一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刑事证据法的内容应是对刑事诉讼法原有证据规则的补充和细化。证据立法应保留刑诉法中证据的定义,载明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其中涉及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证人作证,证据展示,非法证据排除,举证责任,证明标准,司法鉴定,简易程序中的证据运用十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核心灵魂。完善两岸刑事调查取证方面的制度是推动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点。由于两岸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权益保障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两岸在依据司法互助协议调查取证程序及其适用存在诸多冲突。该文通过对两岸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为两岸在依据司法互助协议调查取得的证据能够得以明确适用,体现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协议的实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逮捕是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其适用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障,还关系到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逮捕适用的前提就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其关键就是对证据的审查,但在司法实践中,审查逮捕阶段对证据的审查判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本文就从此角度出发探讨下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审查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刑事电子证据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合法性的认证应有别于传统的刑事证据。刑事电子证据的合法性主要体现为证据形式合法,取证主体、程序和方法合法,证据来源合法。对非法刑事电子证据应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采用,以实现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最佳取舍。对违反法定程序的且其严重程度足以影响其真实性的或足以影响某一重大权益的刑事电子证据一般应予排除。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刑事证据收集与认定的相关理论并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针对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存在的取证不全、单独讯问、程序不严格等问题,提出在刑事证据收集活动中应当遵循全面取证、合法取证、及时取证、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等规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收集的各种证据,笔者从孤证不能定罪、验证关系需细节化和坚持排斥性原则等方面探讨了刑事诉讼证据的认定方法,以期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如何开展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使案件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与正义,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在认真学习学术专家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刑事检察工作的实践,分别从刑事证据审查目的和任务、审查评判证据的规则、审查评判证据的要点和方法、运用证据的技巧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浅谈对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之观点。  相似文献   

7.
虽然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存在一定区别,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很多刑事案件都是行政违法案件转化而来的,部分行政证据会转化为刑事证据。二者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刑事诉讼效率,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是否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定不明确、转化程序中的监督不明确导致证据证明力的审查不明确、行政与刑事机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了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更高效地转化,应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转化范围,在法理上强化正当程序,严格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强证据的审查机制,严格取证程序,加强检察院监督,并加快行政、公安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推进速度等。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据效力一直备受争议。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据效力实质上涉及证据能力问题。那些为了证明其他客观事实,形成于案发前或案发过程中的单位证明材料符合证据能力要求,属于书证的范畴;而其他单位证明材料因不满足刑事证据能力条件,故不是刑事证据,亦不属任何证据类别。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浪潮正推动着公安刑事执法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然而部分侦查人员证据意识淡薄,取证能力不强等问题不容乐观,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公安刑事执法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重主观证据轻客观证据;重内容轻形式;重事后轻现场;忽视外围证据的收集.其根源在于司法理念落后,证据意识坚持"主观证据"和"客观证据"并重,迅速扭转目前的现场勘查观.  相似文献   

10.
刑事非法证据的效力认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刑事非法证据能否进入我国诉讼程序并最终据此定案,取决于我国确立怎样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确立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处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法律传统与现实需要、公正与效率、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郭锐 《公安教育》2007,(5):28-32
<正>刑事搜查是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为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所采用的一项侦查措施,这项侦查措施在打击犯罪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项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在实践中刑事搜查权被滥用、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也为数不少,刑事搜查也需要限权,要受到一系列程序规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是当前刑事证据立法呼之欲出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刑事证据的法律性问题,不仅对深化刑事诉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刑事证据立法,在司法实践中强化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增强严格依法收集、审查、适用证据的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增辉 《公安研究》2007,149(3):44-47
刑事情报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中,尤其在侦查一些特殊的犯罪案件中尤为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情报均能成功地转化并应用于刑事诉讼中去,如何合理、充分运用刑事情报,使其成功地转化为刑事诉讼活动中可资利用的有效证据,公安司法机关要从证据法学角度出发,辨析刑事情报与诉讼证据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刑事情报向诉讼证据转化的最佳捷径,并对刑事情报的诉讼价值实现进行深入地证据法学分析,为今后构建我国刑事情报证据法律制度提供深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该规则自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结合我国刑事非法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正确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审查案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犯罪嫌疑人前后口供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辩解是否符合逻辑符合常理等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正确判断,为间接证据的正确运用做好铺垫。二、审查间接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由于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除了注意间接证据来源合法性、验证方法科学性、人的辨认、表述能力等方面的审查外,还要分析该证据赖以连接事实要素的推理及其前提,前提要正确、真实、客观。另外,对某些存在或然性的间接证据,应努力补充证…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践的新观念——纪检监察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检监察证据转化为刑事证据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问题,这种转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研究证据的转化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纪检监察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保护个人权利和实现刑法目的的关系。在实践中,对实物证据和亲笔陈述的言词证据的转化只须进行程序性审查;谈话笔录的言词证据的转化要进行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双重审查方法;纪检监察机关超越权限收集的证据不影响证据的效力,可以转化为刑事证据。纪检监察违法收集的证据一般不能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7.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颁行是我国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重要举措,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重要成果,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提出了新标准和要求.公安机关应针对刑事证据收集中存在的民警取证意识淡薄、取证程序违法、调查取证不全、证据运用保全不当、取证时机不妥、证据标准不清等问题,从转变执法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和刑事侦查、刑事审判中,电子形式的图像证据已经成为主流.在刑事诉讼中,应对这种与传统图像证据截然不同的证据形态,需要从证据规则、证明过程等角度进行新的探索.电子图像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为证据规则和刑事证明的理论提供了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证据制度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刑法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我国目前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较笼统,致使在刑事审判中往往对刑事证据的认证难以把握。本文旨在通过对刑事证据制度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探究,分析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不足,结合目前刑事审判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建议,以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证据展示是指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在庭审前依法相互出示、交换与案件事实相关联证据的活动。证据展示制度已成为当前国际司法界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建立证据展示制度迫在眉睫。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证据展示制度的有益之处、兼顾国情,完善我国的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