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燕  王小金 《学理论》2012,(31):109-110
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问题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被害人救济问题。环境犯罪发生后被害人得到应有救济是维护其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梳理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由来,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缺陷,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的具体措施。以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犯罪被害人救济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现状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当前,这一规定仍存在以下弊端:民法和刑法适用上的冲突造成被害人权利救济渠道狭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实际上等同于证人,对被害人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被害人的民事赔偿难以实现。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路径选择是: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应当完全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定操作,完善起诉阶段被害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陈述意见权,确立刑事和解规定,建立刑事精神赔偿程序和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得到科学的解释,犯罪活动也不例外.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外在的社会控制,更需要内在的心理防范.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从外部环境和个体内因两个方面对犯罪心理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犯罪人在认知、情绪、意志等方面具备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四种犯罪的心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反恐怖工作事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事关人民群众自身利益,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当前我国面临的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而鉴于网络在暴恐活动信息传播和勾联策划中的重要作用,防范和打击网络恐怖活动已迫在眉睫。在借鉴英国、美国和联合国反恐机构的网络反恐策略基础上,我们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络反恐情报平台,通过深化网络涉恐情报信息搜集和共享、开展网络反恐专项行动、创建多元化的网络反恐管控体系、构筑社会全民反恐的大格局等措施,筑牢网络反恐防线。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9,(2):21-26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村民自治工作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民主实践活动。实现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是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然而在实践中却面临"法律滞后,中间断层;竞争激烈,标准不一;监督匮乏,难有成效"等三种困境。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等三方构成农村的主体力量。三方在换届选举前后,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辅相成又相互博弈。H省在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尝试推出"三项承诺"制度、严把纪律关等多项创新举措,为破解村民委员会选举困境、实现博弈效果最佳探索了切实可行的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了解了未成年人犯罪新的主要特点,原因既有自身的,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针对“新特点”和“原因”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胡俊文 《学理论》2010,(4):61-63
青少年犯罪问题己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赌博为业”犯罪的认定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以赌博为业"的司法认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刑法学及实践层面考虑,"以赌博为业"在内涵上应指以赌博所得为其生活或者挥霍的主要来源,既包括没有正式职业和其他正当收入而以赌博为生者,也包括那些虽有职业或其他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以赌博所得为其生活或者挥霍的主要经济来源的人;在性质上不属于常业犯的范畴;在处理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予以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9.
郭维嘉 《学理论》2013,(24):121-122
刑罚轻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我国立法和司法都需要遵循的规律。刑罚轻缓化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更应予以凸显。未成年人因心智的特殊性,在法律上对其犯罪应与成年人犯罪区分对待。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施行前,我国刑法已然对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保护,虽然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对未成年人的刑罚轻缓化有了更多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从古罗马"有权利即有救济"的法律观念到中世纪英国"救济先于权利"的法律制度,都在向世人宣示没有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而虚假的权利只能是一种伪善。党员权利亦离不开良好救济制度的庇护,尤其是离不开良善的司法救济制度的保障。我国台湾地区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关说案"即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地区关于党员权利救济制度的运演情形及法理依据;针对党员权利司法救济制度中的争议,应当视其不同的党内处分情形及党员的选择来化解之。  相似文献   

11.
旅游犯罪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犯罪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新机会理论试图通过改变"机会"来预防犯罪,这与犯罪情境预防的理念也是相契合的,为旅游犯罪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可以运用其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来探究旅游犯罪的发生机理,并据此提出一些情境预防措施,如提高犯罪人实施犯罪的难度,增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风险等。  相似文献   

12.
张弛 《学理论》2010,(10):98-99
文化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犯罪学时需要重点把握的。城乡文化的差异与犯罪的关系自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以来就不断呈现出各种表现形态。而我国当前城乡文化冲突与我国犯罪方面的联系又有其自身突出的矛盾和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以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未成年人犯罪从"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出发,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矫正而言,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宽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财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信息,它既不是“有体物”,也不是“无体物”,而是一种“财产性利益”,是现实世界中人类劳动和财富的异化。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应严格区分“财物罪”与“利益罪”。研究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对于我国侵犯财产罪犯罪对象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然而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刑事立法并未对老年人犯罪制定完整的从宽处罚体系。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弥补了长期以来立法的缺失,从法律层面树立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仍有许多缺憾。因此,针对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我国关于老年人犯罪刑事处罚的实施现状,分析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一般观点,在共同犯罪已经着手开始后,对其中单个犯罪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判断标准是:行为人除了自己彻底放弃了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之外,对其他人已经着手的犯罪行为也要有效地避免其犯罪后果的发生。只有有效地防止了整个共同犯罪整体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中止行为才能构成犯罪中止。也就是说,判断这种中止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中止行为是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实质性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各地披露出一系列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两高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它首次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明确了"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理念的重大进步。在未成年人权利保障方面始终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突出保障未成年人隐私权,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深化受监护权内涵,严格负有特殊职责人员责任;最大限度保障儿童福利权,优化儿童成长环境;重视未成年人知情权,竭力维护其诉讼权益。同时,《意见》也留下些许缺憾,在性侵害幼女犯罪、性侵害犯罪精神损害赔偿及性侵男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程思 《学理论》2013,(3):126-128
虚伪自认既是一个争论已久的法律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广泛存在于民事审判实践的法律现实问题,《民事诉讼法》虽然将诚实信用纳入其中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将恶意诉讼确定为法律之禁止事项,但对于诚信体制下自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虚假自认的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从虚假自认的效力及其认定出发,结合现实问题,以期对该理论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对现实立法及司法解释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吸毒导致精神障碍犯罪认定的关键在于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国内外刑法学界通常借助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进行认定。学界虽然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至今聚讼不断,但针对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及范围界定已然达成共识。行为人(吸毒者)对结果行为所持心理态度乃是认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之关键所在,对原因行为无过错和对结果行为无过错的两种情况皆不能认定为原因自由行为。同时,只有在坚持实质正义的基础上坚持程序正义才能真正达到刑事法治之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吴新叶 《理论导刊》2005,3(4):41-44
党的基层执政包括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和指导群众自治两个层面,执政党在基层因而扮演着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角色.这是基层执政的社会性特征之所在,党的基层执政功能因而内在地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目前,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党在基层的执政体现社会性特征,即党在基层执政中首先要克服重于政权建设而轻于社会动员的功能失衡弊病.这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基层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应该在此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