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叉哲学研究中一些久拖不决的争论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质问题.从唯物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看,"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呼,其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申永贞  王新举 《求实》2006,42(Z3):112-113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文化问题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文化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认同思想,这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一、文化的内在矛盾性是文化认同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视野中的"科玄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丽 《理论学刊》2004,4(8):31-34
“科玄论战”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 ,这不但因为它上承 19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下启此后中国哲学的三大思潮而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意义 ,而且因为其凸显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重新审视这场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对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命中的两翼,理性与价值构成人之为人的充足理由律,二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不能越界.当二者产生冲突分裂时,留给人类的便是痛苦的回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价值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李庆宗  于晓东 《求实》2005,(8):31-33
作为生命中的两翼,理性与价值构成人之为人的充足理由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越界,当二者产生冲突分裂时,留给人类的便是痛苦的回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价值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张建云 《求实》2016,(2):34-39
劳动、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核心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进行过科学阐释。从理论源头梳理劳动、实践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本质内涵和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无疑对人们以劳动、实践范畴为基础探讨理论问题、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四中全会回顾我们党的执政历程,总结阐明了党长期执政所积累的主要经验.这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不断反思自身活动的最新成果,也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9.
文学平 《求实》2006,1(5):4-8
马克思青年时期法哲学思想中的理性具有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和工具理性三个维度,它们分别可以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由秩序状态的实现提供超验之求、认识之能和方法之用,并最终使利益协调过程中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生活为内在目的自由秩序状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张西立 《求实》2002,1(1):13-15
“实践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特性所在 ,但是 ,“实践性”决不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的实质就在于它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那种离开“阶级性”来谈“实践性”或离开“实践性”来谈“阶级性” ,有意无意地抬高某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本质内涵的严重割裂 ,因而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一革命的实现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展开的,即在击穿传统理智形而上学得以顽强支撑的"理性实体"的同时,马克思把"感性活动"的原则导入到自己的哲学中,将其根植于稳固的生活世界,并从存在论的根基处开启了全新的哲学事业,并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具体表现在其研究对象、理论视野、适用范围的开放性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理论硬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的理论前提,开放性的本质是发展性,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是开放性的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进程(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它们都要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做  相似文献   

14.
马捷莎 《新视野》2006,42(6):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而这种发展观恰与马克思的自然观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宪臣  丁素 《学习论坛》2006,22(4):15-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诉求,更在于它的实践性指向。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的客观诉求,是其生命力再现的实践需要,是其自身完善的实践要求。作为世界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是因为中国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主要在于以实践对象为核心,在构建实践理念形态中,确立科学实践方式和改造、转换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6.
王金福 《理论学刊》2007,1(10):41-45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没有逻辑通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的“正常”关系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林元 《学习论坛》2006,22(8):13-15
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在实际运用时还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其要求是结合实践经验理解理论的深刻本质;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视特殊的个别实践经验以丰富普遍原理,与时俱进,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与实践保持同步,为了实现结合,两者必须保持一个确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具有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劳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与主体具有直接统一性的自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从而正确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践、人与现实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不受制于绝对的“客体”,又不至于任意夸大“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工人工资过低,甚至接近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极限,不仅给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后代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利局面。提高工资,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发展,也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国文化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马克思哲学中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