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毫无疑问,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 首先,改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的意识和精神尽管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的决定作用派生的。离开了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和精神的反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肯定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科学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通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为解放人类自身提供物质、精神条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深刻反思滥用科学导致的危害,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完善的动力机制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国有企业的动力机制却存在有明显缺陷,其主要表现是: 其一,只重物质动力,不重精神动力。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是辩证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企业推动力。但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往往看重物质利益的刺激,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也多是利用物质手  相似文献   

4.
精神支柱是人走上人生之路的一种巨大的原动力。它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能够成为这种原动力的东西很多,金钱财富、名誉地位、友谊、爱情、事业、理想信念等都可以成为指导人生的动力。人要使自己的一生更充实,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需要。所以,需要是人存在的动因。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对物质需要的追求产生的动力称为物质动力,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产生的动力称为精神动力。人生支柱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5)
"幸福悖论",即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正成为一个现实而尖锐的世界性难题。物质的充裕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不是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幸福的本质在于从物质跃向精神,道德则是从物质跃向精神的动力和表征。以道德精神消解"幸福悖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充分挖掘财富的道德蕴含,确立新的财富观;第二,深刻理解幸福的精神本质,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第三,切实筑牢社会道德根基,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以下岗待岗失业人员及农民工为主体的困难群体正在我国社会悄然形成,并且呈扩大趋势。困难群体在面临物质困境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精神动力缺乏问题。不但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压力,而且还遭受着精神贫困的煎熬。他们不仅需要物质关怀,更需要精神关怀。要使困难群体走出困境,还需要激发困难群体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摆脱贫困,进入社会主流群体。一、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和最基本需求困难群体由于生活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精神有着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等特质,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在满足人们物质追求的同时能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作为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索》杂志1998年第1期发表李文平的文章指出,劳动者作为主人翁有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劳动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利益实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劳动者生存与参与社会的基本动因。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及其满足直接影响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劳动者物质需要是维系生产关系的精神纽带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精神动力,是较高层次需要实现的基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活力的增强等等,无不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层次,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获得。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取得是劳动者通向主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领域、作用和地位,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动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客体动力、社会发展主体动力、社会发展功能动力、社会发展渗透性动力。这些具有不同地位、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地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在社会发展驱动机制和整合机制的作用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形成了积极的合力,朝着共同的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人的哲学 ,而人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人的矛盾就是人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动力。研究人的统一离不开对人的矛盾的探索。为此 ,有必要重整作为科学技术背景而起基础作用的人的文化 ,健全社会制度 ,使人的矛盾真正成为人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吴涌汶 《理论学刊》2006,4(4):48-51
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无论从社会演进的宏观动力机制看,还是从其微观动力机制看,都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在宏观动力机制上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微观动力机制上考察,对历史进程发展的迟速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文化历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只有先进文化 ,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 ,但真正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则是先进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是一个动态的“力场”,既为其提供动力,也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这些因素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甚至相互转化,对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西部民营经济,加大对西部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改革力度,加快对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西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是西部大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更宝贵、更重要的资源。近年来长春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人才优势与劣势并存、需求与分布错位、流失与流动同步、短缺与浪费同在的问题.对此,必须通过重视和合理使用现有人才、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等途径,形成良性的人才结构.为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作的新的诠释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文明论、群众史观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演进,有其不同层次、起不同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在世界发展新形势下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革命战争的需要是红军公田产生的根本动力,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是红军公田产生的直接原因。红军公田是外地红军战士的土地私有产权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它主要采取地方苏维埃领导群众义务代耕的经营管理模式,出产物主要归红军战士所有。红军公田的推行,调动了根据地之外的群众和白军士兵参加红军的热情,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并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