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活方式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新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正在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现将已发表的主要观点汇编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定义及其内容(一)、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理论界的表述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即指人们的消费方式。1、所谓生活方式,它的实质无非是指消费者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2、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动的消费品和使用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囊括一切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也在其内;另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指个人的物质消费生活;再一种认为指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外延的大小不同。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都说是生活活动的形式特征。其中有的强调价值观念,有的则根本不提。也有一种意见说生活方式指生活内容、生活结构和生活态度。各种说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活方式这个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广大青年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热门”问题,然而,众说纷纭,其中某些流行观点,值得商榷,为此,提出一点探讨性的意见。一、生活方式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人们提出和热烈讨论生活方式问题?对此,有种种理解:有的说:近几年来大家生活富裕了,所以才提出了生活方式问题;有的说:生活方式属于社会学范畴,讨论生活方式,是社会学兴起的结果;有的说:谁不想吃好点、穿好点,当然应该关心生活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读者。生活方式及其基本特征生活方式,简言之,是人们生活活动所采职的方法和形式。其具体含义,从狭义而言,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即衣、食、住、行、用等消费生活方式,其实质就是人们享用物质和精神消费品以及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从广义而言,是指受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条件制约,并由某种价值观指导的人们生活活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这些活动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生活方式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01页)。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古代不可能出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也不可能有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不论国内和国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思潮,想过古代人的生活。其实,虽然形式上过古代人的生活,就其内容而言,已不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产方式变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现代…  相似文献   

6.
相信与迷信     
迷信,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是盲目地相信或过分地相信。 “迷信”一词,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其一,特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或几种现象,如巫术、占卜、算命、观相、降神、崇拜偶像等。其二,表示某些信仰可能具有的某种状态、属性。如指一种信仰的不理智状态和盲目崇拜。其三,指人们对信仰的否定性评价,表示的是“迷信”与“智信”、愚昧与智慧的分野。 迷信现象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期,它比宗教信仰还要早。当远古时期的人们生活在迷信之中的时候,当那时还没有比迷信更高级的信仰现象的时候,人们真诚地相信这些东西,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些…  相似文献   

7.
简论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论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屈学武少数民族享用自己文化的权利,是少数民族权利的内容之一,简称民族文化权.它指多民族国家或国际社会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约法形式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所谓"民族文化",有广狭二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人格一词发源于拉丁文面具,指人们在生活舞台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古汉语中人格一词少见,与之大体相类似的有“人品”、“风格”、“风度”、“风韵”等,大都指通过行为方式所展现的内在品质。人格是特定主体在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氛围的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气质。古典的人格理论,是人类主体对自  相似文献   

9.
曹然 《党政论坛》2013,(12):40-41
生活中,常听有人感叹:“现在,怎么做的事越多,落的意见越多呢?”这里面的原因,非一句话能说清。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相似文献   

10.
预测的灵魂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作了一个“科学预测、科学地对待预测”的发言,对预测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提出批评。这个发言针砭时弊,很能给人以启发。   从权利的角度来看,预测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种人的特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对未知事物判断的权利。假如有人要你预测一下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哪些变化,不管你是工人、农民、干部还是知识分子,都不妨畅想一番,说出自己的意见,别人是不是把你的预测当回事,则又另说。但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当有人请你预测一下 21世纪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时,…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迫切需要厘清道德底线的概念,并发展一种底线伦理的理论,以确立社会生活的可靠屏障。道德底线,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是指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  相似文献   

12.
尹忠华  邹斌 《侨园》2022,(3):33-35
<正>《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作为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是被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生、  相似文献   

13.
读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今年第二期胡晓同志的文章《政工干部“脱产说”应该抛弃》,有些不同意见,谈出来与大家讨论。公认的“脱产”,其概念是指脱离直接的物质生产,专门从事行政管理或党、团、工会等工作,或专门从事学习。以此为衡量尺度,企业政工干郎属非直接生产人员,是脱产干部无疑。这里的“脱产”与“不脱产”,仅讲了企业中各类人员与物质生产的间接与直接的关系,丝毫没有说“脱  相似文献   

14.
右的或“左”的错误,从认识论上讲,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一种反映;从政治态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上讲,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以至偏差,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不要随意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左”或右。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和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所以面对客观实际,就会得出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的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对于人们的实践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走向胜利。反之则只能  相似文献   

15.
个人私德是与社会公德相对而言的。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列宁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个人私德则是指个人私生活中有关个人的做人品德、作风、习惯等,即古人所谓的“修身立德”、“克己复礼”等。“德,国家之基也。”“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公德便‘不能群’,无私德则‘无以立’”。可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品德的重视。人要在人群中和谐生活必须讲公德,要自立修身、自我完善,必须讲私德。个人私德的修养和操守,是  相似文献   

16.
低标准、低消费、自满自足的生活方式是小生产观念的反映.简朴是一种美德,但简朴不等于安贫.艰苦朴素是我们的革命传统作风,但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区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界限,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不在于人们所享用的消费货料数量的多■和质量的高低(贫富的差别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一切剥削制度下才有阶级对立的意义),而主要看经济来源是否正当,消费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价值观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选择和判断区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最有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最积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令人满意等基本而重要问题的观念系统;或者说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最有价值的标准,并作为主体规范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简言之,生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意义的总评价和看法。我们的问卷调查表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认定,并借鉴莫里斯(Morris)编制的“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 Questionnaire)和罗克奇(Rokeach)编制的“价值调查表”(Values Survey)设计而成。  相似文献   

18.
广州,是我国贯彻开放和改革政策的“窗口”。正在举行的“美化广州博览会”,可以说是从这个“窗口”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它告诉人们,广州市人民,特别是青年,在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已经着手去建设自己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以希望代替批评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批评领导时,顾虑重重,明明有意见,却只说希望,怕提了意见领导打击报复;批评同志,抹不开情面,光讲优点,不讲缺点,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怕伤了“和气”,堵了自己的“门路”;批评下级时,不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拐弯抹角,或者轻描淡写,或提点“希望”了事,怕影响自己“威信”,丢了“选票”;年终个人鉴定时,小组意见也是肯定成绩有余,指出问题不足,对一些同志的错误,要提也是“希望”一二,免得日后惹来麻烦,如此等等。同志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矛  相似文献   

20.
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往往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希望社会给予正确的评价。评价对个人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社会给予肯定的评价,会促使一个人继续行动下去,反之,则会使他思索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你干得再好,谁看见啦!”这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正确评价而苦恼。正确评价人的活动,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评价手段有物质评价、舆论评价、信任评价、政治评价等。一、物质评价主要是指工资、奖金等等。这是各种评价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