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代初提出来的,现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原来低产、低效、劣质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从生产的过程来看,关键是产前抓调整和良种,产中抓科技和管理,产后抓深加工和流通,要在这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产前抓好调整...  相似文献   

2.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是过入农村社会王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到本吐纪末,提前实现小康战略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吐鲁番地匕种植业以棉花、葡萄、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区内紧邻首府乌鲁木齐市,响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以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商品基地,实施科技兴农,改变生产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连年丰收,199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42元,这就为进一步发展“两高…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虽然我国农村经过十多年改革,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因此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了实现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农民利益的保护。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的确定 价值不单是经济学的范畴,也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的范畴。所谓价值,一般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一定社会的需要产生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这就决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农业再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农村生产力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改革方面看,农村经济体制正处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转换时期,新体制的框架刚刚建立,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农村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从发展方面看,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和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一项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持赵丽娜市场机制的引入,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的问题。这几年出现的农民收入停滞、农民种粮兴趣下降、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这场争论的内容很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第二,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是发展经济明智之举,必将对经济振兴起着全方位的推进作用,同时能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一、激励效应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则是这一生命的灵魂。实施’名牌产品战略”,首先对唤起全民质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1、增强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厂过去是只能生产azs#、‘is#中低档水泥的小厂。比起先进的水泥生产企业,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还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差得很远。在这抉择企业生命的关头,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运行,给各级政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在领导本区域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过程中,怎样科学地把握自己的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做到行为适度,张驰有道,宽严得体,领导有方。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要把握好“活而有序,活而不乱”的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需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产品经济时期以“统”为特征的统收统支,统分统配、统包统揽的呆板、僵化、凝固的格局,形成思想活跃、政策灵活、工作活泼的生机勃勃的局面。但必须以“活而有序、活而不乱”为度。这是由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市场经济是规律经济,规律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市场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只能科学认识、合理利用,不能随心所欲地  相似文献   

10.
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劳”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劳”的含义,在当前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拟着重从理论上谈谈对“劳”的理解。 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劳”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使用过按劳分配这个概念,但他对“劳”的分析和阐述是很精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劳”解释为“劳动时间”。他指出:“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也陷入转折的阵痛之中。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杂然相陈,多元的价值取向相互激荡,新旧观念不断冲突、融合,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惶然之感。校园文化作为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系,在大转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遇上了诸多难题:一、适应社会与独立发展的问题 校园文化既不能囿于一角,封闭友展,又要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个范畴,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又有雅与俗之别,但判定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平,毫无疑问,当以雅文化发展的程度为依据。从俗文化向雅文化的嬗变,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雅俗文化的嬗变必然会遇到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既不能完全放任,将文化抛之于市场,也不能限定太多,不适应市场,而应该找到适合它们共同繁荣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复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桂玲 《唯实》2001,(12):81-83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同时 ,对社会经济关系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道德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 :“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 ,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道德兴则国兴、家兴、业兴 ,道德不倡则天下不宁。没有道德的支持 ,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下去 ,更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但在当前 ,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和市场经济的确立 ,有不少人的道德观念发生偏差甚至“错位” ,这不能…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引起社会精神生活的剧变。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方式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17.
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拉开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帷幕。这次机构改革意义非同寻常:其一,它是在我国政府机构经过多次改革,但总体上说一直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发现: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及其解决密切相关,为此,有必要考察经济制度框架———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干预市场以促进环境保护。一、市场经济对环境的保护作用现代经济学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是一对矛盾。矛盾的缓和就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极点就是使得资源的使用没有浪费现象,即社会用最低成本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在既定的投入和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使资源的利用能带来最大可能的满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最优配置的意义是重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以后,农业生产如何面向市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过去我们门楼庄乡的生产在“创吨粮”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是单纯去“创吨粮”,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围绕着克服骄傲自满情  相似文献   

20.
经济行为是伦理规范的源泉和载体,伦理道德规范是经济行为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一、伦理道德“超越”与“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目前对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伦理道德究竟是什么,理论界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明朗化:表现之一,伦理道德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着“超越”社会历史及其经济发展的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