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  相似文献   

2.
按照传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持续至二十七日的火把节,是禄丰县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小花箐年度最大的节日。节日从二十四日村民自发到土主庙“叫魂”开始,紧接着有二十五日两村村民集体到土主庙、山神树、高离哨山的“开光”、耍大刀、祭天,以及持续至二十七日下午挨家挨户的“扫堂”和最后的送火把等仪式。火把节习俗文化尽管遍及西南地区,由多个民族共享,节日形态丰富,但大、小花箐围绕土主庙、山神树、火把山等空间展开的彝族火把节,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极少雷同。  相似文献   

3.
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面积约35,00O余平方公里,居住着一百余万彝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及资源丰富。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加深,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这个地区的侵略。英、法等国首先派遣文人墨客,以“探险”、“考察”为名,深入这个地区进行活动,为其侵略制造舆论。这些文人肆意破坏我凉山彝族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胡说他们属“高加索人种”,是所谓“雅利安人”,他们的宗教“非常接近天主教”,他们是所谓“独立罗罗”等等。在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旨在侵略、分裂我凉山彝族的奇谈怪论中,“独立罗罗”论可说是集其侵略思想之大成者。此论鼓吹三个不同的论点:其一是凉山“未曾受中国人征服过”,是“在中华帝国腹心之地建立的国中之国”;  相似文献   

4.
彝族“拖小姑娘”的社会现象在彝族地区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引发村民械斗杀人、伤害等刑事犯罪。有人说是民族风俗,受法律保护;有人说是借民族风俗行“流氓”之实,应当予以打击。本文略作分析,供处理相关案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6.
(一) 火把节是我国云、贵等地彝族的传统节日。云南一般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贵州多在夏历六月初六日左右。届时,彝民以松木为燎,高丈余,称为火把。入夜,各村寨火把争燃,炬火散布于山乡田野,彝民用以照田,占岁丰收。男女青年们共杵火把为嬉。火把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合村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都要抱一只鸡到田地里去“祭田公地母”。彝民认为火炬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人们谓此为“送祟”。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光绪《昆明县志》说:“汉之时有夷妇阿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乃以铁钏约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罗阁闻其贤欲委禽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路南撒尼族传说,古时有个撒尼魔王,残酷压迫百姓,群众无可为生,遂合而攻之,但其堡垒久攻不克,于是利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上绑火把,驱羊进攻,结果攻陷。人民为了纪念这次斗争,乃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上述  相似文献   

7.
局部 《今日民族》2016,(12):36-39
2016年金秋,北京国际时装周刮起了“彝绣风”,彝族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和“心灵花朵”盛开在了国际大T台,彝绣从大山走向世界,从原生态走向时尚化。
  中国国际时装周自1997年创办,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士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多位中外设计师、320余家中外品牌举办了上千场发布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成为国际时装设计师和知名品牌发布流行趋势、展示创新设计、建树品牌形象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舞台。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性、类型、层次、特征和精神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分析,指出悠久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地方性和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了彝族古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大陆喀斯特山地文化、农牧文化、姑则文化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彝族古代文化呈现出“一统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将国营企业比作“老虎”,将乡镇企业比作“猴子”。而在贫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群众又将集体乡镇企业比作“老虎”,个体私营企业比作“猴子”。近两年来,风庆县新华彝族苗族乡有大批“猴子”企业活跃在深山大谷的各个角落,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新华彝族苗族乡地处澜沧江与黑惠江汇合处,全乡11个行政村,26143入,其中彝族14804人,占56%,苗族1792人,占6%;还有白、壮、傈僳族少数民族。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9公里。前些年,这个乡的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每年乡镇企业的总收入仅为40…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11.
在大姚县一带,只要是彝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很多很多以核桃树为主的林果树,这些林果树,不论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成了彝族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被称作“铁杆庄稼”、“摇钱树”。那么,最早的时候彝族为什么会想到栽树呢?树与彝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那时的彝族群众就有现代人的商品市场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方进行了考察,发现栽不栽树,栽什么树竟与彝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彝族支系庞杂,宗教信仰较多,从滇东到滇西,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对山、石、树、虎、龙等十分崇拜,好多地方都有“神林”、“神树”崇拜习俗,…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在不平等条约的帮助下强行深入中国内陆传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川滇黔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展开活动。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对川滇黔三省彝族社会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彝族民众困苦的物质生活;促进彝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彝族近代知识分子的培养;促使彝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彝族的宗教观念、生活习俗、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3.
陈萍 《今日民族》2004,(4):39-41
彝族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土著民族,两汉时名为“摇嶲、昆明”,唐代名为“乌蛮”和“乌蛮别种”(南诏族属),元明清时被称为“罗罗”或“倮罗”、“罗罗摩”、“摩家”(蒙舍地名谐音)等名称,在全县均有分布,是巍山世居民族的主体部分。他们一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培养了彝族人民古朴、自然和豪放的性格及审美观念,加之彝族男女都非常注重装饰自己,就形成了服饰粗犷与秀美同时并存的特点。巍山彝族男子均穿黑布或蓝布对襟衣,有11至13对纽扣,外加麂皮、羊皮褂子或黑布领褂,下穿黑色宽腿大…  相似文献   

14.
徐恒誉  赵芳 《今日民族》2006,(2):I0002-I0002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赛装节。赛装场设在中和乡直苴村的一个山坡上,  相似文献   

15.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过去的彝族社会中,有一种人称之谓“毕摩”。毕摩是彝语的记音。由于各地彝语方言的差异,亦有称为不么,白马、比目、笔磨、拜玛,兵母、白毛、呗毛等。毕摩一词,按四川凉山彝语的汉译是:“毕”有“说教”的意思;“摩” 有“大师”“教师” 之含义。它在过去彝族社会中的地位仅低于兹和莫;而高于匠人和平民。所以在彝族中有“土司(酋长)到来毕摩不让坐,毕摩起身反使土司失体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朱洋洋  李纶 《前沿》2013,(10):167-169
彝族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耀眼明珠,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综合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传统文化、交通地理、审美心理、历史战争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的,同时彝族服饰也是在以实用功能和心理满足为目的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的。凉山彝族男下装在不同方言区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三种主要形制。寻求彝族男下装不同形制的缘由可以从新的角度完善凉山彝族地区的服装文化史,加深彝族服装所体现的凉山地区物质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鹿城建设并完成第一期工程已向游人开放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它的标志性主景“十月太阳历雕塑广场”是一组占地5220-4平方米的大型彝族文化建筑,像一座巨大的圆形祭坛(基径72米)。踏着108米花岗岩石阶,登上三台共高18米、直径36米的祭坛,抬头仰望,是10根巨大的图腾神柱,位于中央的“祖先神柱”直径3-5米、高26米,顶端是10米高的“三女托太阳”不锈钢雕塑,像一颗璀灿的星星闪烁在北斗星的下方。整座建筑用各种立形雕塑和浮雕展示着古老独特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在基座周围环型…  相似文献   

18.
彝族的族称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叟”和“A”等。《华阳志·南中志》说 :“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昆明当时主要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 ,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泛地区。“昆明”是西南夷中势力强盛人数众多的族体 ,因而被称为“大种” ,乃是包括今彝语支诸民族的共同称谓。西汉后 ,“昆明”作为族称不再普遍使用 ,但直至唐宋时 ,“昆明”作为族称仍在贵州彝族中保留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昆明 ,在黔川西南三千里外 ,地产羊马 ,其人椎髻、跣足、披毡 ,其首领披虎皮。……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 ,…  相似文献   

19.
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 ,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着手 ,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养羊、食羊的习俗。在云南各个民族风格各异的“羊菜”中,独有云南彝族的“羊菜”古风犹存,给人带来一种久违了的山野清醇,令人食之不厌,留连忘返。其名菜有四:名菜之一:“羊皮划水”。这是云南南涧县彝族极具山野古风的一道“羊菜”。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云南南涧地域的彝族过火把节,要持续7天左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彝族男女老少不仅背上了粮食、蔬菜、油盐等调料,前去赴会,而且还牵来了山羊等家畜家禽。在欢歌狂舞之余,彝族山民拾来了柴禾,选择一个有水的山野之地,用木棒钉成四方形。将山羊宰杀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