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司法腐败的现象愈演愈烈,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的行为渗透到司法的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少数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出入人罪;有的只认钱不认法,是非颠倒,枉法裁判;有的“办三案”(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搞三同”(办案中的吃住行都靠当事人支付);有的甚至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充当地方恶势力的保护伞。这些腐败行为影响恶劣,危害极大。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事实证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司法队伍,要推…  相似文献   

2.
《正气》2000,(6)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此外,当事人可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解除劳动合同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内的;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3.
孙谦 《前线》1988,(11)
徇私舞弊罪,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故意颠倒黑白做枉法裁判的行为。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的诉讼证明模式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与证据裁判三个阶段。今天,以证据为认定案件事实之基础的证据裁判模式已在现代法治国家全面确立。我国法医学先驱宋慈早在南宋便于其代表作《洗冤集录》中阐释了证据裁判的观念。宋慈证据裁判观的精髓集中体现在重视客观证据、强调司法检验、善于实验方法等方面。宋慈证据裁判观对当前我国司法证明亦有镜鉴意义,宋慈不轻信口供,强调客观证据重要性的司法证明观念更有利于侦查活动的法治化,有助于克服"由供到证"证明模式的弊端,也更益于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之维护。宋慈认为,即使获得了与被告人供述相互印证的证据,仍应尽可能搜寻与该实物证据相互印证的其他证据,以实现法官"内心确信",这种证明方法弥补了当前"印证证明方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前线》2000,(9)
《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近日正式颁布。该《条款》规定,经营者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 权利和义务,不得滥用优势地位作 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 定。格式条款更不得含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得含有“造成 消费者人身伤害”、“因故意或者重 大过失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等免 除经营者责任的内容;二是不得含 有“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超过合理数额”、“承担应当由提供方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等加重消费者责任的内容;三是不得含有排除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请求支付违约金或者请求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正>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一些失信违法的案件中,常遇见一个普遍又无奈的现象:几乎每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在一开始都不会规规矩矩地接受处罚,而是到处找人说情,穷尽人脉后方才罢休。其实,这种"不找人、不办案"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也司空见惯。一些人为什么对法律缺乏足够的敬畏?为什么迷信"找人"而不相信法律?为什么在失信违法或者遇到一些法律纠纷时存有侥幸心理?表面的原因是这些人的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淡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法治的诚信力不足,有些执法者、司法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秉法不公,办人情案、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法官渎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依法裁判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亵渎职责,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不仅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而且造成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破坏,应以渎职犯罪追究责任。文章对法官渎职犯罪作了概要介绍,并且阐述了法官渎职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特征,尤其是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特点,分析了法官渎职犯罪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法官渎职犯罪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立志 《唯实》2010,(10):94-95
有一类国人极易患上“健忘症”,刚刚吃上几顿饱饭,就忘了饿肚皮的滋味。刚刚摆脱“无法无天”的“文革”浩劫,“还是法制靠得住”言犹在耳,就忘了“依法治国”的庄严承诺,批发兼零售地干起了以权代法、知法枉法的丑恶勾当。积中国古老传统之薪传,已经实现司法独立的台湾地区,尚然不时冒出法官贪赎、枉法裁判的丑闻,何况人治仍然大于法治的大陆地区。司法乱象,俯拾即是,采撷数则,并非蠡测。  相似文献   

9.
《党风建设》2001,(7):16-16
(一)滥用职权案:1.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以上,或者轻伤五人以上的;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3.造成有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产、严重亏损、破产的;4.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6.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相似文献   

10.
证据裁判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遵循的核心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诉讼证明方式的演进历经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证据裁判三个阶段。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裁判原则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口供裁判、证据裁判精神体现到证据裁判原则确立的漫长发展之路。在我国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要做到正确理解案件事实的内涵,有效解决证人出庭问题,进一步完善口供补强证据规则,并对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作中国化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文书提出命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与案件有关的证据被全部提交,有利于缓解"谁主张,谁举证"规则与证据偏在之间的矛盾,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实质平等和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意义重大.但是,文书提出命令的发出隐藏着秘密泄露的潜在风险,其秘密保护范围不明、审查程序欠缺等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与证据法价值、社会道德相冲突.与域外先进...  相似文献   

12.
胡军  周照  尹辉 《廉政瞭望》2004,(12):46-47
现在,越来越多的嫌疑人都知道12小时审讯时限,于是就消极抵抗,只想着熬满12小时,赶紧回去消灭证据,或者策划出逃。所以有的时候,审讯会有长时间的沉闷.搞得人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办法制造兴奋点,给自己提神。  相似文献   

13.
《兵团党校学报》2008,(3):51-51
今后法院在审理房产登记纠纷类案件中,将不以房产证作为房屋所有权唯一证据。在《物权法》实施之前,法院在审理房屋登记类案件中,主要以房产证作为主要证据,一方当事人持有记载自己个人信息的房产证,并且对方没有证据证明该房产证是非法取得或者房屋登记机关登记错误,持有房产证的一方基本就能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14.
既保护隐私又接受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八小时之外”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论怎样监督,都不能侵犯被监督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是什么?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保有和维护自己的隐私不受非法侵害的人格权。隐私是什么?隐私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者他人不便知道的私人信息,如私人电话号码、收入等;当事人不愿他人干预或者他人不便干预的私人活动,如私人交往、私人去向等;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者他人不便侵入的私人空间,如卧室、书包等。可见,隐私的范围是广泛的。但是,隐私必须是与公共利益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执纪工作实践中,有的案件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定案。所谓间接证据,是指凡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由此说明,使用间接证据是有条件的。中央纪委办公厅1991年7月颁发的《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第21条规定:“没有直接证据而仅凭间接证据定案时.所有间接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相似文献   

16.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此外,当事人可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解除劳动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  相似文献   

17.
徐旭升 《先锋队》2010,(12):48-49
一是延伸权利保障功能。延伸、拓宽权利保障渠道,通过权利告知、审理助辩,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申辩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通过规范执行涉案款物的管理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财产权;通过及时办理解除行政处分和恢复党员权利案,保障当事人的政治权;通过积极稳妥办理申诉复查及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二是延伸审理治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主动向人民法院举证或提供证据线索,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下列情况例外,原告不需举证或应由被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支部生活》2006,(12):50-50
我们一般所说的保险是指商业保险。所谓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商业保险关系是由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我国各级法院有关专家法律意见书的1418件裁判文书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域外制度最新理论观点的比较法研究,基于民法"委托—代理"理论,可将专家法律意见书定性为广义的当事人陈述。专家法律意见书的裁量采纳机制,本质上是人民法院对于专家法律意见书作为广义当事人陈述这一证据类型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裁量判断并予以认证的过程。构建专家法律意见书裁量采纳机制,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对于我国逐步由参与到主导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