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兰芳入党     
顾育豹 《传承》2009,(1):21-2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解放初期,当梅兰芳积极投身抗美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轶事     
《春秋》1995,(1)
梅兰芳先生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虽然并不像后来传说的那样,他甚至要靠润笔来糊口。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他还没有拮据到那地步——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登台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远路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并非一起始就想蓄须示志。当日  相似文献   

3.
田茫茫 《传承》2010,(10):44-45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梅家至梅兰芳,梅门四代梨园世家。但是,梅兰芳的成名与一个人的关系一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著名慈善家、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功勋人物——牛子厚。  相似文献   

4.
走近梅兰芳     
五十年代,在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期间,为了理论结合实践,系里组织我们同学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我所在的调查组共十余人,从天津来到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在厂里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采访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师傅们,然后把谈话记录整理成文。在车间里,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拜一位老工人为师,以联络感情。我的师傅姓翟,是“二七”老工人,五十多岁,为人和蔼可亲。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翟师傅告诉我今天晚上剧团来厂里慰问演出,咱们都去看戏。我问谁来了?他说:“梅兰芳!”我听说之后喜出望外。因为在工厂实习…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故居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10周年。这位被誉为伟大演员和美的化身的梅兰芳为中国京剧发展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1年《戏剧月刊》组织了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5,(3)
看过电影《知音》的人都熟知小凤仙。历史上小凤仙确有其人。电影讲一九一六年秋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之后,被蔡家接回,这是虚构的。许姬传先生在《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中曾写到梅兰芳与小凤仙在沈阳晤谈的一段往事。一九五一年,梅剧团到沈阳演出时,梅兰芳先生居然收到署名小凤仙的来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记录和诠释封建社会大家族兴衰史的百科全书。近年来,学术界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喜可贺。京剧自清中叶形成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红楼剧目,究其原因是这部文学名著故事情节不象其他三部那样火炽、热闹、矛盾尖锐。直到光绪年间,在北京城的“遥吟俯唱”票房始有红楼剧目被搬上京剧舞台,由票友陈子芳、魏耀亭、韩五、韩六、贵俊卿、王雨田等排演了《黛玉葬花》和《摔玉》(即宝玉初见黛玉的一段情节)。陈子芳扮演的黛玉梳大头穿帔,系一般传统戏中的小姐模样;韩六…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与培根──晚年美与学问骆正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与英国的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他们之间却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关系。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梅大师晚年的艺术魅力不减当年。特别他晚年表演的《穆桂英挂帅...  相似文献   

9.
梁燕 《台声》1997,(11)
齐、梅同赴美利坚长期以来,尽管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赔力,在广表的中华大地上,拥有一支庞大的观众群,但它与国外的交流却是非常有限的、18世纪仅有少数文学剧本如元杂剧《赵氏孤儿》等被传到欧洲。梅兰芳,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戏剧家,秉承历史的使命,担负起弘扬民族戏剧文化的重任,于二三十年代出访日本、美国、苏联,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齐如山,作为梅兰芳的编剧兼导演,还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戏曲活动家,为了使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走出与“世”隔绝的境地,积极倡导,多方奔走,直接参与和精心筹划了…  相似文献   

10.
11.
鲁迅与萧军     
萧军、萧红送给鲁迅先生的第一张照片──1934年摄于哈尔滨。无求无惧寸心声,岁月迢遥四十年!镂骨恩情一若昔,临渊思训体犹寒!啮金有口随销际,折款沉沙战未阑。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这七律,是老作家萧军“悼鲁迅先师”中的一首,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当夜──1976年10月19日,这是“十年浩劫”进入“尾声”的时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一开始就说道:“一个人要做到伟大,不要装成‘伟大’!”几十年来,“鲁迅”这响亮的名字始终受到人民拥戴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从来…  相似文献   

12.
观者鲁迅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历史符号,自然不仅仅是指1911年10月发生在武昌的“辛亥首义”,而是经常被用来指称肇始于19世纪末,绵延至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宗教     
一九二七年,鲁迅在上海劳动大学所作题为《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中,在谈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时、打了个比方,说:“好象吃牛肉一样,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从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情况正是这样。鲁迅早年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但后来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投入阶级斗争洪流,他很快掌握了阶级论和历史唯物论,克服了庸俗进化论和超人哲学。鲁迅早年读的儒家  相似文献   

14.
雍玲玲 《黄埔》2007,(3):39-41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传记还是黄埔军校的文史材料,关于“鲁迅与黄埔军校”的记载比较少,只有鲁迅在广州时被邀请去黄埔军校进行演讲,记录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鲁迅和黄埔军校最有渊源的联系也就这次“鲁迅造访黄埔军校”之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叶紫     
《春秋》1995,(3)
一九三二年夏,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写作江西「苏维埃」农民和红军的作家——叶紫。一九三四年七月,我被国民党抓去;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被释后,我还见过叶紫,以后我就到延安去了,没有再见到他。他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在上海乡间逝世,留下了一部由鲁迅作序言和投资出版的《叶紫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火     
老诚 《中国减灾》2005,(11):53-53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嗜好吸烟。他每天要吸50支左右,并且工作越忙,越是烟不离手。尽管鲁迅先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医生也曾多次对他进行劝说,但收效欠佳。然而,他深知吸烟不慎会引起火灾,故而在他的写字台上除了文房四宝之外,烟缸是必不可少的。他用的烟缸很大,还在里面放了水。吸烟的烟蒂总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长征     
鲁迅与长征的这段秘密关系,后来在宣传鲁迅的时候成为津津乐道的一段典故,不过也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到底如何只有当事人和经手人知晓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5年底,鲁迅的朋友史沫特莱(当时她在上海的公开身份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特派记者)来到鲁迅家,秘密地告诉鲁迅一个消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病榻上的鲁迅于是在第二天与  相似文献   

18.
性格爽朗、言语干脆的胡芝风,虽年过花甲,但仍在电脑桌前、排练场上努力耕耘。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会长,胡芝风带领学会举行各类戏曲学术研讨会,还为各地京剧、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粤剧、豫剧、甬剧等戏曲团导戏,至今已有10多位主演经她辅导获得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2月,文化部、广电部、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等联合主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了一系列演出、研讨会、座谈会、展览和图册出版。我从电视中收看了在北京演出的多出梅派剧目实况转播,那熟悉的场景,优美的唱腔,美丽高雅的梅派艺术风韵令我陶醉的同时,也使我不禁回忆起1960年梅兰芳先生来济南演出的情景,梅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相似文献   

20.
1956年3月,正在南京的梅兰芳接到堂兄梅秀冬的来信,希望梅兰芳回乡看看。3月7日,梅兰芳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这是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省泰州市。他为家乡父老连演6场,轰动全城。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