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只有3万人的小城市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交通肇事案。一名司机,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酒后驾驶交通肇事案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正确认定交通肇事及其责任承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对酒后驾驶交通肇事中酒后的认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当严格限定其含义,并就预防酒后驾驶交通肇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肇事以后,不履行救助义务,弃被害人于不顾,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本文指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持两种心态,其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有明确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L3等级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中间等级,既有自动驾驶模式,也有手动驾驶模式。对该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犯罪主体进行研究,可以解决所有等级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罪主体问题。L3等级自动驾驶汽车手动驾驶模式交通肇事时,驾驶员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主体要求;自动驾驶模式交通肇事时,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员、生产者、研发者均可能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原因力,但并非都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自动驾驶系统不具有自由意志和责任能力,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生产者与研发者的责任不能依交通肇事罪进行罪责评判。驾驶员因具有监督管理与安全注意义务,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5.
胡煜 《法制与经济》2008,(16):11-13,15
酒后驾驶的国家标准虽已经颁布实施,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多种没有或不及时进行酒精检验的状况,故酒精含量的检验不应成为认定交通肇事酒后驾驶的唯一证据,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肇事者饮酒后驾车,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如widmark公式,也能够认定肇事者系酒后驾驶。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适用时会与刑法理论相矛盾,因而引起了较多的争议。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方面认定,一是不能轻易相信肇事者的辩解,要善于抓住证据中的关键内容发现问题;二是肇事者迷离现场的主观动机应当以严格主义的原则来认定,只要动机中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想法,不论是否还有其他主观故意,都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三是为逃避酒精检测迷离现场的行为,以交通肇事逃逸来认定,更符合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而在车辆倍增的同时,车祸也在递增,交通肇事犯罪亦在上升。路况欠佳、车况不良;疲劳驾驶、酒后行车;判断失误、不当超车;高速、超载、无牌无照……诸如此类,于是引发一  相似文献   

7.
悔恨鲁莽     
《法治纵横》2014,(18):60-60
2014年7月31日,沙雅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被告人小东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2014年2月27日18时30分许,小东驾驶自家车辆在沙雅县古勒巴格南路某喷漆店门前倒车时,由于未注意车后情况,将在车后玩耍的2岁男童阿某撞倒,致阿某受伤,经沙雅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沙雅县公安交警大队事故认定,小东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生产厂家在为销售商“配送”车辆的途中,雇用的驾驶员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其责任如何分担?继山东省胶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车辆“配送”途中发生的交通肇事案,驾驶员徐二刚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后,被害人鲁晓军的家属又提起了民事诉讼,追讨经济赔偿。  相似文献   

9.
焦艳鹏 《法学》2012,(9):140-147
水上交通肇事的危害远远超出了道路交通肇事,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关注。通过对近年来频发的水上交通肇事行为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严重的水上交通肇事行为进行细致的刑法规制十分必要。现行《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可适用于水上交通肇事行为,但关于交通肇事罪入罪标准的司法解释在水上交通肇事中存在不适应。应根据水上交通肇事的特点及法益保护的需要,优化设置水上交通肇事行为的入罪标准。水上危险驾驶行为是引发水上交通事故的危险行为之一,严重的水上危险驾驶行为应纳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在交通肇事犯罪中,车辆肇事后司机逃逸往往被认为是性质恶劣的情节。本文认为,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是合理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不仅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也包括行为人在第一次交通肇事后逃跑,在逃逸的过程中,发生第二次交通肇事事故致人死亡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汪菊花 《江淮法治》2013,(23):36-36
案例郎溪县法院曾审结这样一起交通肇事案件.驾驶员董某违章驾车致5人死亡,其行为构成了交通肇事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车主范某虽然没有驾驶肇事车辆,但依法亦构成了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在范某被判交通肇事罪后,许多人不解,范某没驾车,为何也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2.
驾驶机动车辆追赶肇事逃逸者.致使逃逸者措施不当翻车死亡,是正当自救行为,还是构成交通肇事犯罪?  相似文献   

13.
酒后驾驶的国家标准虽已经颁布实施,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多种没有或不及时进行酒精检验的状况,故酒精含量的检验不应成为认定交通肇事酒后驾驶的唯一证据,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证实肇事者饮酒后驾车,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如widmark公式,也能够认定肇事者系酒后驾驶。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适用时会与刑法理论相矛盾,因而引起了较多的争议。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主观方面认定,一是不能轻易相信肇事者的辩解,要善于抓住证据中的关键内容发现问题;二是肇事者逃离现场的主观动机应当以严格主义的原则来认定,只要动机中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想法,不论是否还有其他主观故意,都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三是为逃避酒精检测逃离现场的行为,以交通肇事逃逸来认定,更符合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也给交警部门调查取证、认定肇事车辆带来很大的难度。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事故责任的划定、车辆的认定提出上诉要求的日益增多,对肇事案车辆痕迹的检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交通肇事案车辆痕迹分类 1.1 交通肇事案可划分为3类。分别为车与车相撞、车与人相撞、车与建筑物或其它物体相撞。我们把肇事车辆称作造痕体,被撞车辆、行人称作承痕体。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多起车辆共同构成的交通肇事案件及其他有明显争议的交通肇事案件,需要进行痕迹鉴定以明确责任和车辆,由于该类事故现场情况的复杂性、痕迹形成的动态性和瞬间性、制作样本的困难性等因素,给痕迹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加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肇事也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飙车、醉酒驾驶等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导致了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为加强道路行车安全,遏制危险驾驶的行为,有必要将危险驾驶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7.
刘妍  黄硕 《法庭内外》2011,(5):61-61
律师酒后驾驶宝马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致-75岁的老太死亡。日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这起交通肇事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被告人张自标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车辆的增多,驾驶机动车涉嫌违法犯罪的现象呈高发态势。驾驶机动车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还是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理论界与实务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涉及到如何理解刑法与民法中的过错,正当防卫的限度、防卫意识、防卫过当与无限防卫权的区分,以及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定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等理论问题。日前,本刊与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检察院联合组织疑案精解研讨会,结合典型案例,特邀专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水路交通肇事犯罪与道路交通肇事犯罪, 虽然都属于交通肇事犯罪,但两者有不同的特性。目前,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主要是依据道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性制定,不能完全适用干水路交通肇事犯罪。因此,水路交通肇事犯罪的犯罪主体要区分驾驶部与轮机部船员等,适用法律、法规的依据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应将“人员失踪”引入定罪量刑标准中。  相似文献   

20.
谭淦 《政法论坛》2012,(1):175-183
法释2000[33]号第7条的规定,只有根据监督过失的原理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监督过失学说肇始于日本判例,在我国交通肇事等案件的审理中事实上也被接纳。只有当监督人过失地造成被监督人过失地造成危害时,监督人才成立监督过失。监督义务的来源主要有法律规定的业务上分工产生的、先行行为产生的监督义务及对危险源控制产生的监督义务。我国常见的构成监督过失型的交通肇事罪的情况有:将车出借无证司机驾驶肇事型、聘请不具有合法资格司机驾驶肇事型及同意他人驾驶不合格车辆肇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