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各界爱国同胞所进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自我解放运动。它得到了各界开明的爱国同胞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许多革命志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英勇斗争精神的感召下,一些爱国爱教的开明佛教僧侣也积极参加革命组织、联络革命志士,并大力鼓动广大爱国爱教的僧俗同胞参加革命运动,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中华民族自觉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上,增添了动人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寻求在中国建立民主的历史。但在民主思想观念中有四个基本问题一直困扰着近代国人,进而影响到中国民主进程。这几个问题是:中国建立民主是为国(群体)之富强还是为人(个体)之解放?在“低”的中国国民中能否建立“高”的民主?民主建设与中国传统的关系问题?全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一民主为国还是为人欧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与民主体制建立的过程,是先有对个体的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肯定和强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社会契约论和分权理论的构建,然后才有分权、立宪民主政体的建立。显然,民主是为了确保个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近代中国政体激进变革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采取类似西方早期汉学界的“冲击-反应”模式加以解释,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主要原因归于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是他们的思想过于激进所致。本文从合法性分析的视角出发,把近代中国政体变革理解为传统政治合法性走向危机、倾覆并向现代政治合法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冲击”固然是强大的变革契机和“第一推动力”,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内部的潜在的政治合法性危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变革中,维新派的康有为和革命派的孙中山等人实际上都是释放传统政治合法性危机、实现政体现代化的共谋者。因此,帝制合法性的消亡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件有力武器。雷铁崖作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活动家,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研究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推动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加深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对于他的思想倾向和历史作用,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纷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的思想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范畴,他是封建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地主阶级的反满派,或主要是地主阶级开明分子;另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是劳动群众的政治代表,是一位农民民生主义思想家,他站在农民群众与手工业工人方面;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几年以前,由于“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影射史学”泛滥,一些报刊文章的作者也受影响,把章太炎打扮成近代中国的“法家”,吹捧他是一个“旗手”,说他成  相似文献   

6.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试图沿着西方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直是中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日际。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到以中国民主同盟为核心的民主人士,都不断地构思他们的建国方案,想找到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辛亥革命是是中国资产阶级实现他们建国理想的最初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续法美人共和之战史”,在中国重创西方资产阶级先师的功业。在他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 ,从文化上说 ,大部分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 ,在政治体制观念上没有不赞成民主的。前者讲孔孟的仁政、老庄的无为 ,说到底都是民本思想 ;而民本思想就是民主的基础 ,缺少的只是政治架构的建设 (牟宗三说 )。后者从英国的宪章运动 ,到美国立国宪法 ,更是直接插入民主的本题。可见 ,对负责任的文化学者而言 ,在民主问题上是无须“打架”的。但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 ,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专制时期 ,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 ,又如何能敞开民主的大门呢 ?有学者认为 ,“五四”以来文化复兴 ,由此接受了法国激进式革命道路 ,充满了…  相似文献   

9.
邹容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涌现出来的杰出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在其民族主义思想中.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即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一方面,在政治上坚持反帝反封建.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体现出激进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却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据,流露出一定的种族复仇主义思想和大汉族主义思想,体现出保守主义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基本原则,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相结合,独立探索民主道路和建构民主制度的创造性成果.在近代中国,选举民主没有生长起来,协商民主则得到较快的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特殊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政党联盟的反专制斗争形式,构成协商民主生长的社会资源,理论资源和组织资源.中国的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礼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268年清朝统治、结束2000多年封建专制,同时创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进而谋划并力争民主共和制下的“中国统一”。中山先生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深刻而厚实,其形成,与当时被日本割占的台湾密切相关;其影响,在始终与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顽强抗争的台湾民众中得到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关志钢 《求索》2008,(11):205-208
1927-1931年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党治国”之政治体制经历了从酝酿准备、初具形态到基本确立的发展过程。由于该独裁专制体制截然不同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的“党治”理论与政党政治运作原则,具有明显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性质,从而遭到包括国民党反蒋派系在内的各中间政治势力的抵制与反对。本文旨在对通过“党治”体制确立过程及中间势力反“党治”斗争得失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柳媛  钟明华 《求索》2007,(7):215-217
面对任重道远的启蒙之路,我们需要从传统中去寻找启蒙的文化资源。明末清初的新异思想以批判宋明理学极力维护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为其重要使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近代民主意识;李贽的思想反对礼教束缚,充满了对平等、自由和对个性的尊重;戴震系统揭露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杀人本质。明末清初反封建专制和礼教的“自我批判”思想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代封建文化的范畴,是近代启蒙内发原生的现代性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近代文化横向传承的“必由之旅”。“中体西用”具有同化与顺化二重机制。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顺化机制下的“外化”之路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中国文化近代化走的是同化机制下的“内化”之路。从“中体西用”经历“民主共和” ,再到“以俄为师” ,是“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模式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论唐才常思想的民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民主性 ,其程度各有不同。在政体问题上 ,一些论者认为他们都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 ,唐才常也是“君民共主”论者。其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认为唐才常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倾向民主共和政体的民主民权思想 ,这在当时维新派中是独步一时的。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不是将民主思想引人中国的第一人,却是在中国倡导民主制度名声很高的思想家。他给民主和科学取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呢称,曾在“五四”期间名噪一时,但他也遭到北洋政府的迫害、专制皇权遗老遗少的咒骂。他一生勇敢地捍卫民主政治,用民主这个标准衡量政党和社会制度的优劣,却长期被党史研究者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无神论思想的形成,既是对中国历代无神论思想与有神论思想斗争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近代启蒙思想家,即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向工商资产阶级过渡要求的无神论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无神论思想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无神论思想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清末湖北立宪派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所谓政治参与,指大众直接间接参加变革现行政治状况的活动。大众参与政治,是一个国家建立健全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对一般民众来说,根本谈不上政治参与。中国近代的政治参与意识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于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参与扩大了。革命派用暴力方式进行政治参与,而立宪派则采用了和平参与方式,并作了一定的尝试。二十世纪初政治参与的扩大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试以湖北立宪派的有关材料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理论本质与专制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儒学反对专制主义 ,却不反对君主制 ,而又没有强有力的民众节制机制 ,故而不能有效地防止专制主义的滋生。专制主义则利用了儒学的某些缺陷 ,从而使儒学事实上起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作用。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了近代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因素 ,但在清代却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科学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摧残。本文既反对把儒学看成不发展的死物从而认为它与民主科学水火不相容的简单化思维 ,又批判在现代背景下抱着中体西用的观念不放 ,一定要从“吾家旧物”里去寻找西方式民主科学的保守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主建设,同中国的武装革命一样,既有民主的内涵赋予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赋予的个性。因此,我们的思路就应该从共性到个性,最后在二者的统一中,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特点与要求。 一 马克思论民主发展的一般进程 对民主代替专制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民主代替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它们汇成民主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题。 在探讨人类摆脱专制权力和私有制权力的双重压迫的解放道路时,马克思对民主发展的一般进程作了这样的论述:只有通过两次解放——“政治解放”(用政治民主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