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梦破空余烛泪残──记女教育家曾宝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破空余烛泪残──记女教育家曾宝荪左持,罗绍志在曾国藩众多的后裔中,有一位曾经抱着"教育救国"的梦想远渡重洋赴英求学,归国后又发誓"终身不嫁",矢志圆梦的女教育家,她便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曾宝荪。曾宝荪,字浩如,号平芳,1893年2月29日出生于北京。...  相似文献   

2.
妙手成联情韵迸现──谢觉哉楹联析袁南生谢觉哉不仅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楹联艺术家。从以下几则联语,我们既可以领略谢老献身革命的光辉思想,也可以窥见他卓尔不群的联艺风采。贺姜国仁母寿联一门萃女秀贤男,画获话中来,八千里外;夫子负族称乡誉,班...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区房管局在2011年工作中,坚持"关注民生、惠及百姓"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的"恭、宽、信、敏、惠"引导工作,促使全区房管工作做得更精、更实、更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从四世五世同堂中追求天伦之乐。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是这么一个顺序。它讲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如果儿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想到父母这就是仁,父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儿女,还是仁。  相似文献   

5.
王伶鑫 《学习月刊》2012,(12):40-40
"仁"是中国儒家文化里最为重要的准则,自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社会思想后,儒家的历代代表人物也就"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古往今来,一个"仁"字包含了千千万万种含义,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解读"仁"字背后蕴藏的深刻社会思想。汉字以形传意,现代汉语中二人成仁,这说明"仁"是一种群体的互动规范,是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彼此认可的一种行动的准则。将"仁"字的内涵发扬光大并运用于社会治理当中的,首推儒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从四世五世同堂中追求天伦之乐。中国人的逻辑顺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齐家,然后治国,再平天下,是这么一个顺序。它讲共体。所以儒家的那个"仁"字是"两个人",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就是干任何事的时候都先想到别人,如果儿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想到父母这就是仁,父母做...  相似文献   

7.
“用人不疑”辨王重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名言。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他。笔者管见,这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至少算不上"普遍真理"。近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颇有感触。唐明...  相似文献   

8.
红似枫叶 灿若明霞──访曾志梁仁见到您,不知怎么地。我们突然一下子想起了陶铸同志的那句诗;"心底无私天地宽"。那是一种有如读洁白无暇的汉白玉诗碑的感觉,一种于茫茫人海之中对生活座标的理解与领悟。她铭刻的是一位革命家广瀚博大的情怀和一个共产党人忠于党忠...  相似文献   

9.
郑秋月 《世纪桥》2011,(23):28-29
谭嗣同的哲学世界观充满了矛盾,可以说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典型集合体。本文着重展示他在后期唯心主义世界观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进步新思想,即以"仁"及其中心范畴"以太"和"心力"彰显了他救亡图存、以心挽劫、普度众生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臧乐源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崇尚仁爱,是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之一。仁爱思想,在我国早就产生了。中国古代"仁"字就是人字旁加个"二"。"人二"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一个人没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只有两个人,才会发...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导报》2011,(4):63-63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一生出版著作180多部,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人才思想概述吴庆仁宋元璋从一个贫寒的布衣、卑下的亲兵、低微的镇抚官,跃升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明朝开国君主,并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景象。究其原因,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以积极的人才思想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所以,前朝官吏...  相似文献   

13.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4.
梁国珍  詹奕炼 《世纪桥》2010,(21):151-152
本文从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分析了"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探究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对"90后"女大学生的管理对策,强调了管理中应特别强调的"关心"、"耐心"、"放心"及"包容心"。  相似文献   

15.
江伴轩 《学习月刊》2012,(12):86-86
"党员",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称呼,对于他来说,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他年龄不小,党龄其实并不长,但是他一直都以一位老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只能冲在前,担当不能落人后,"先进性"在他身上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对于事业,他自我约束,奋力争先;对于他人,他始终坚守着"仁"与"善"。他就是武汉市江汉区地方税党组书记、局长李志勇。他所理解的"仁"是一种大爱。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说:"敢于对事业负责处理人,这是大仁大义。越敢处理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在"如沐春风,如淋甘露"中成长。让老师的教育做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针对本班一问题学生我试着换种角度,努力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在一种"润物无声"的状态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谭嗣同的仁学集中体现在《仁学》中,而《仁学》则是他的“以心挽劫”之作。这意味着仁学与心密切相关,通过阐发仁学之所以能够达到“以心挽劫”的目的,是因为谭嗣同在仁学建构中彰显心学意趣。在对仁的推崇和论证中,谭嗣同宣布作为“天地万物之源”的仁“故唯心,故唯识”,通过将仁与慈悲相提并论,建构了仁、心、识的三位一体;在对仁的界定和诠释中,通过将通说成是仁之“第一义”,沿着仁—通—平等的致思方向,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慈悲之心的相互感化。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0,(20):14-14
杨开慧的手稿中,有一封载明"没有发去",她自称是像"遗嘱样的信",信的原文如下: 给一弟的信(没有发去) 一弟:亲爱的一弟!我是一个弱者,仍然是一个弱者!好像永远不能强悍起来!我蜷伏着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我颤愫而且寂寞!在这个情景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我的依傍,你于是乎在我的心田里就占了一个地位。此外同居在一起的仁、秀,  相似文献   

19.
书画名家     
《北京支部生活》2012,(6):72-72
王满利,字仁和,别暑仁和斋主。曾受聘于中国文化书院秘书处处长;现为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诗酒书画院、世界华侨华人社团总会艺委会等单位的理事;  相似文献   

20.
贾爽爽 《世纪桥》2007,(12):54-55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道德标准的荣辱观,内容丰富、境界高尚、旨意深远,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其注重培养人的"耻"感意识,强调道德实践为荣辱观养成的根本途径的做法,对于今天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