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2.
Yang TT  Li ZW  Liu L  Zhen N 《法医学杂志》2008,24(2):85-89
目的利用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探讨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下推断PM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A组(10℃)、B组(30℃),利用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和24h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磷酸肌酸和肌酸(phosphocreatine and creatine,Cr)峰下面积(相对含量)及各代谢物之间相对含量的比值。结果在死后24h内Naa和Cr峰下面积随PMI的延长而减少,Naa/Cr、Cho/Cr随PMI的延长而降低。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19x2-0.803x 1.4498(R2=0.962);自变量为Cho/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 0.926x 1.1777(R2=0.986)。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2.10~37.90min,用Cho/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69~40.87min。结论Naa/Cr、Cho/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且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可用于不同温度下PMI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4.
测量大鼠死后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KNIpHE电极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死后骨骼肌pH值与早期死亡时间(PM I)之间的关系,为利用该种电极在现场快速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取得实验依据。方法36只大鼠分为12组,每组3只,分别于死后即刻和死后1,2,3,4,6,8,10,12,16,20,24h取材,制备匀浆后,采用美国Thermo O rion公司210型便携式酸度计配套KNIpHE7120BN电极直接测量pH值;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试剂盒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乳酸(LA)浓度、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①大鼠死后12h内,股四头肌pH值随PM I延长而逐渐下降,二者之间呈负相关;②大鼠死后12h内,股四头肌LA浓度随PM I延长而上升,与pH值呈负相关;③大鼠死后24h内,股四头肌CK活性随PM I延长而逐渐增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④以12h内pH值数据对PM I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PM I=115.499-17.7pH(R2=0.662,P<0.01,R2为决定系数)。结论利用Thermo O rion KNIpHE电极测定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导分析法检测家兔30℃下死后48h内及20℃下死后120h内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结果30℃和20℃下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随死亡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经统计分析得到抛物线型二项式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和0.983,两式P〈0.01。结论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升高程度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监测小鼠死后骨骼肌核内DNA降解的情况 ,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 建立小鼠死亡模型 ,在死后 72h内 ,以 12h的间隔取骨骼肌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荧光显微镜下测量彗星图像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体死后 ,骨骼肌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 ,L/W比值随死亡时间而逐渐增大 ,二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钾离子含量,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h,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Y,mmol/10~12RBC)与死亡时间(X,hours)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56-0.071X或X=106.48-14.08Y.上述规律变化,有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1):221-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探讨人死后肝组织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离体肝组织于死后48~72h内每隔4h提取样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800cm-1~3 200cm-1范围内检测样本特征峰的变化,指认其对应的化学基团,选择强度比值I1094/I2923作为响应值,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在48~72h内,随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细胞主要散射峰峰位无明显变化,而其峰强度有明显差异;与核酸有关的峰(1 094cm-1)强度随时间推移有明显下降;与脂类有关的峰(1 454cm-1、2 923cm-1)强度变化不明显;各相对峰强(I1094/I2923)随死亡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并得到回归方程(r=0.914)。结论人死后肝组织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I1094/I2923值与PMI呈负线性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有望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死后大鼠脾脏组织FTIR测量结果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分析大鼠死后脾脏组织随死亡时间增加的化学变化过程,为死亡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与研究数据。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在30℃、20℃及4℃环境中,不同死亡时间点提取大鼠脾脏组织,并运用FTIR光谱仪测定不同化学基团随死亡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死亡时间的推移,大鼠脾脏组织FTIR光谱的主要吸收峰峰位没有明显变化,而其吸收峰强度有明显差异:(1)1080cm-1和1238cm-1被指认核酸谱带吸收峰的峰强呈下降趋势;(2)1541cm-1被指认酰胺Ⅱ吸收峰的峰强呈上升变化;(3)1396cm-1被指认脂肪酸吸收峰的峰强呈上升变化;(4)指认为C-H结构振动的2852、2871、2923、2958cm-1吸收峰的峰强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FTIR光谱分析技术有望成为法医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A simple and reliabl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measurement of (dc)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the gastric wall of rats. Tissue resistance decreased linearly (r = -0.87; P less than 0.001) from 66.1 +/- 12.1 kOhm/cm2 immediately following death to 23.3 +/- 3.5 kOhm/cm2 at a postmortem interval of 24 h. These changes are believed to reflect progressive postmortem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and/or changes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intercellular/extracellular flui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分析大鼠死后组织、人体离体组织随死亡时间推移的化学降解过程,为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方法 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4℃、20℃、30℃环境,在不同死亡时间点提取大鼠不同组织;收集有同样死亡时间的人尸体组织,离体取材,并运用FFIR光谱仪测定不同化学基团随死后和离体后...  相似文献   

15.
An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stivity of excised portions of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of rats. Resistivity decreased linearly (r = −0.93; P < 0.001) from 1438 ± 131 Ω · cm, immediately following death, to 360 ± 144 Ω · cm at a postmortem interval of 36 h. These changes are believed to reflect the morphological and/or chemical changes which occur at the cellular level during the early postmortem period.  相似文献   

16.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kin viability decreases at a measurable rate following death in an animal model. The decreased skin viability was measured by fluorescein diacetate and ethidium bromide using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oscopy. There is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fluorescein diacetate assay between the 1-4 h, the 6-24 h, and the >40 h time points postmortem. For times between 6-24 h and >40 h postmortem the ethidium bromide assay showed consistent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ignal. The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time of death could be determined for <4, 6-24, and >40 hapotmotrem.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assays in the field will require further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uo GH  Chen YC  Cheng JD  Wang JF  Gao CL 《法医学杂志》2006,22(1):7-9,F0003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0~14d)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缓慢而规律下降,直至死后两周仍未完全降解。结论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线性关系,测定死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可望成为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