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杨皓文 《重庆行政》2013,(4):102-103
说起吴三桂,大多数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这个人反复无常,先是背叛明朝投靠闯王李自成,后倒戈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合伙灭了李自成,最后又反了清朝,可这回他的运气不那么好了,被康熙打了个落花流水,还留下了千古的骂名。也有人说吴三桂这个人爱美人不爱江山,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相似文献   

2.
近读张国光同志《湖北通山李自成墓非伪托辨》(载《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之后,有如下意见,提出与张同志商榷。 一、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不可信。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说是无法验证的传闻,所谓李自成“兵尽力穷,走死九宫山”仅仅是明清双方当事者图功谎报之词。清阿济格奏报为摄政王多尔衮所斥;南明何腾蛟奏报为御史郭维经、唐王朱聿键所疑。他们后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是在我国学术文化界很有影响的一份全国性大报,它的《史林》版(原名“史学)创刊有年,也发表过不少好文章。遗憾的是,它有时也有把关不严以致为明明是错误的学术观点推波助澜之失。例如今年4月9日该版以大号字标题着重渲染的(石门夹山说——史学界再探李自成归宿问题》一文,明明就是一篇毫无实事求是之意的报道。事实上,与“夹山说”对立的李自成1645年在抗清战争中“殉难于湖北通山说”,在本世纪50年代已确立。70年代末,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一系列重要文献的相继被发掘出来,更使李自成通山殉难的经过大白于天下。但…  相似文献   

4.
解家麟 《北京观察》2004,(12):20-21
公元1644年是甲申年.这年3月,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推翻;刚夺了明朝帝祚40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又被吴三桂和清军追赶,仓皇逃离北京.  相似文献   

5.
世人皆知,李自成在起义的头十几年中,并没有脱掉一般农民起义领袖的“流寇”作风,其部下奸淫掳掠,焚烧残杀,和官兵不相上下。这个时候,他的部队战斗力也不强,时胜时败,李自成自己都曾在几次惨败时企图自杀。大约在崇祯十三四年间,有一位名叫李信的举人投奔他的麾下,建议李自成“欲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以收天下心。”李自成采纳了李信的建议,从此,在作风上来了一个大的改变。他带领部队“散财赈贫,发粟赈饥”,“剿兵安民”。从此,李自成的军队成为“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不纳粮”,百姓“归者日众”,兵势日益强盛…  相似文献   

6.
明末以来,关于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之死,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以致成为三百年来的一个悬案。一九五六年第六期《历史研究》发表了金毓黻、李文治等同志的文章,依据有关史料分析,考证出李自成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程九百所杀。一九八一年一月,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发现了传系李自成所作《梅花百韵》木刻残版,又从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骨灰坛和砖刻《塔铭》。有的同志以此印证清乾隆初年任过澧州知州何璘的说法,认为李自成于一六四五年脱离大顺军,潜迹石门夹山寺为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上,明末的李自成曾写下过可歌可泣的篇章。十七世纪中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神州大地,当时老百姓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表达拥护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心情。然而,自李自成1644年3月攻占北京后,便“纷纷然,昏昏然,”急于搬进皇宫,尽情享乐去了,丞相牛金星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将军刘宗敏急着搜刮赃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艺术创作来源于长期的深厚的生活积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赋予了《李自成》鲜明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是《李自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和史诗风格,散发着质朴亲切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9.
关于李自成的死事问题,一年来,湖南、湖北、北京、吉林有十种以上的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同志的文章。各自在引证大量史料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死于通山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明确,是持怀疑和否定说的。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如下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全面考察一六四五年一月李自成率部南下湖广以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大顺军当时采取的战略、策略及行军路线,来看看李自成及其主力部队是否或有无可能东下九江并到过通山;二是从那些谣传李自成走死通山的史料本身进行具体分析,追查其来源,考验其信值。因此,再次提出我们的见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闯王李自成死地,史料所载不一,三百多年来长期争论不休。自郭老所著《甲申三百年祭》问世和一九五五年为湖北通城县《李自成墓》题词之后,似乎趋于一致,于是在通城县郊修建了闯王陵;迨至《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六期发表一组“考证”文章和郭老注销“通城之说”后,又在通山县高湖公社境内再修闯王陵,并建有李自成生平展览馆,简介闯王业迹及殉难九宫山之经过。  相似文献   

11.
湖北通山牛迹岭下的李自成墓是否是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埋骨之所?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一九七七年,我和《长江文艺》编辑部副主任刘岱同志及武汉师院副教授李悔吾同志一道,曾去当地调查访问过。嗣后,我又和李悔吾同志参考有关方志、史籍,合撰了《李自成在湖北抗清牺牲经过及其墓葬问题》一文,发表于《武汉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一至二期和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李自成〉评论集》,该文考证李自成是一六四五年五月初四因兵败拆入通山境,旋在九宫山被击溃,仅带少数从骑在万山丛中西走,在牛迹岭下被乡勇程九伯及其族弟可开、可  相似文献   

12.
熊坤静 《传承》2009,(3):9-11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城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随着旧政权的被推翻,新中国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党中央将要向京城转移了。临行前毛泽东多次以李自成进北京的史实教育和警戒党内同志和身边的人,要求大家保持谦虚,不要做李自成,并诙谐地称这次为"进京赶考"。  相似文献   

13.
陈文兴 《创造》2004,(11):26-27
三百六十年前那个甲申之年,风云突变.在短短数月时间内,明朝灭亡、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入主北京,大顺政权将军刘宗敏在陈圆圆一事上处理不当,使正处在观望状态的吴三桂冲冠一怒、清军入关,李自成东征失败并率部仓皇出逃,败死九宫山,张献忠屠蜀并死于疏忽,清军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历史变得更加血雨腥风.  相似文献   

14.
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1944年3月,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明王朝因腐败灭亡,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也因骄傲、腐化最后失败。中共中央把这篇文章定为整风文件,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防止因胜利而骄傲,因骄傲而贪腐,最终葬送革命事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政军官员从日寇手中接收各大城市  相似文献   

15.
自创交通执勤法,带着徒弟"喊话",宜春市交警支队城区大队协警员李自成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李自成》的结构,姚雪垠在《〈李自成〉创作余墨》一文中作了精采的说明,他说:“作家好比一个建筑工程师,要设计一座大的城市建造,他将先确定一条中轴线,然后各种建筑群围绕中轴线星罗棋布,疏密得体,而每一个建筑群中又自成一个完整的布局。……我为着避免结构琐碎和头绪不  相似文献   

17.
宝州牧和他的堂柱楹联李永庆宝州即今河南宝丰县。宝丰置州在历史上仅有一次。新近出版的河南省《宝丰县地名志·历史地名编》载:“宝州,明末李自成义军攻克宝丰县城,改宝丰县为宝州,清朝初年复称宝丰县。”据有关史料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夏秋间,李自成义...  相似文献   

18.
(一)李自成墓从通城搬到 通山的由来和经过 一九五五年,湖北通城县根据郭老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和《明史》等书所说,着手在湖北通城县修建闯王陵,并约请郭老为通城新建李自成墓碑题词。可是就在这时,湖北通山县的同志提出了异议。最先是通山县杨芳小学历史教师王如江同志,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口碑,收集并整理了一些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九宫山牛迹岭的传说资料,送请天津《历史教学》月刊社研究和解答。《历史教学》为此约请李文治先生作了一篇考证,以“编辑部答读者问”的栏目,刊登在该刊一九五五年第十二期上。这篇考证一开始就提出:  相似文献   

19.
詹玲 《湖北社会科学》2007,2(12):135-137
在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参照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由于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引导,必然走向失败,这一观点构成了《李自成》创作的悲剧主基调。与西方神话中不可更改的命运悲剧不同,当线性历史观继续前行后,悲剧即可因条件的改变而避免发生。由此,在文本被公认最具悲剧性的代表人物李自成,表现的更多的是英雄性而非悲剧性,而真正体现了悲剧必然的,是背负着阶级原罪的崇祯命运。  相似文献   

20.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经过17年艰苦奋斗,摧毁明王朝,建立了农民政权——大顺政权。大顺政权只存在42天,就迅速夭折。原因在于农民军被胜利冲昏头脑,藐视清军力量,未作应敌准备;义军首领忙于筹备登极大典,未将抗敌卫国列为首要任务。尤为严重的是文武大臣一旦大权在握,骄横自恣,生活腐化,战士寒心,百姓失望,群众基础丧失殆尽。大顺政权,昙花一现,铸成遗憾千古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