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公元7世纪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1260年间,日本的古代天皇制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和衰退三个阶.祭祀性、象征性与身份认同性是古代天皇制诸多社会功能中的几大基本功能,维系着日本社会.天皇的"万世一系"与日本民族理性思辩能力贫弱有关.天皇不变的"氏神"地位经历史积淀已演变成一大传统的政治资源,常被后来的统治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天皇制,昨天是明治天皇,是统治权的总揽者,是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现人神。今天的天皇是象征天皇,象征日本国和国民和谐。他只能行使国事行为,没有国政权能。因此,象征天皇不是日本国的元首。其国事行为又不能独立行使,必须内阁的建议与认可。明天的天皇是以主权所属的日本国民之总意为依据的。在日本3种社会势力中,以社会右翼为代表的天皇像,肯定是不得人心,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主张断然废除天皇,也背离国民众望。只有广大的社会中坚,在60多年象征天皇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他们的天皇像才有望在国会中通过。  相似文献   

3.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日本传 统宗教文化中“亡灵观”的继承, 另一方面是明治维新后为建立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和发展军国主义 需要, 而借助神道国教化大肆推崇对天皇的崇拜与效忠。靖国崇拜从其诞生之日便深深体现出其 国家主义本质, 这种国家主义经历了早期的天皇国家主义, 后发展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而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对内反映着日本国内政治基础的右倾化, 对外则表现了日本国 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日渐增长。冷战后至今,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又以“新国家主义”的形态对亚洲 的国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治后期社会文化人的代表,陆羯南提出的关于日本国民铸造的一系列构想,对近代日本国家转型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思想主要内容是:实现国民政治,即以“国民的独立”为前提的“国民的统一”;建立国家政体,即君民和合的民族共同体;国家出路在于以天皇制弘扬“国民精神”。其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极强的阶级调和性,他理论上塑造的“国民”,是一个包容国内各个对立阶级、各种互为对立政治主张的混沌漠然的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6.
小选举区制与日本的两党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 996年日本众议员大选中 ,战后的日本首次用了新的选举制度 ,即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小选举区以“政党、政策本位”为特征 ,日本政界认为它是向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 ,是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 ,从众议员选举的结果来看 ,在野党势力大减 ,离两党制的目标尚远。日本想以英国的两党制为模式改革日本政党 ,可是从选举中体现出的民意和政权的选择这方面来看 ,日本的政党政治又显得不太成熟。  相似文献   

7.
张杨 《现代国际关系》2023,(3):24-45+149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出现了新变化,走向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全领域威慑”战略。这种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动因:拜登政府回归同盟战略增强了日本联美“以台制华”的能动性;新冠疫情冲击下,美日提升了台湾在东西方价值观竞争中的重要性;香港实现由乱及治后,美日更为重视台湾地缘战略的前沿位置;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也为美日关联欧亚大陆地缘热点、强化同盟并协同配合台海战略提供了外部动力。未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将出现美日台三方互动高频化、政治红线试探常态化、武装力量部署分散化、战时分工精细化、经济安全合作全面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后的90年代初开始便高喊“改革”,但由于问题多、阻力大、办法少,改革一直难以完成,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或停滞的状态。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出任自民党总裁、内阁首相后,以“改革内阁”的姿态表示决心要进行彻底改革,恢复日本经济昔日的雄风。小泉提出“没有结构改革就没有日本的再生和发展”,强调要打破禁忌冲破阻力进行财政结构改革、行政结构改革和社会结构改革等项改革,通过“痛苦的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最终实现“新世纪维新”的目标,在21世纪要实现符合日本实力的经济增长,建立一个尊重市场规则和社会主义、与自然共生且能安居乐业、开放而对世界有魅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随着保革对立的“1955年体制”的终结,以小泽一郎、桥本龙太郎等为代表的新保守势力迅速崛起。新保守势力主张实行“新保守主义革命”,在历史观、修改宪法等方面持强硬态度,并加快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日本新保守势力的崛起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增加了日本政治发展的不可预料性。但由于美国等因素的存在,日本政治不会因而走向极右。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日本政局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大变动。众议院选举后,以细川为首的七党一派组成联合新政权于8月正式成立,取代了38年来一直掌权的自民党政权。所谓的“55年体制”崩溃了,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这一巨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民党的内部腐败使其失信于民。正因为如此,联合新政权的成立为日本政局带入了清新的空气,为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联合新政权上台后举步维艰,细川首相执政仅8个月即告辞职,但它毕竟已经初步进行各方面的政策调整。今年初通过了政治改革四法案;为振兴经济走出低谷而制定的综合经济对策也已出笼;初步进行了税制的改革与调整;同时对外关系上也已开始体现出新政权的特色。无论联合政权能否长期延续,其内外政策的方向调整对于今后日本的发展都将起到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一批为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高唱赞歌、涂脂打气;为日本国民战争狂热鼓噪喧嚣、推波助澜;为天皇笔战、为天皇献身的法西斯作家——“笔部队”。他们包括长期在军队服役并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作家”;受日本内阁情报派遣到侵华前线体验战争的“从军作家”及受报社、杂志社派遣或自愿赶赴前线的“民兵”。“笔部队”的这些作家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扭曲的“大亚洲主义”和狭隘的“文学报国”思想支配下,本着“吾为君书,吾为君亡”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2.
当今乃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海平面急剧上升,高速流动,真伪难辨,大海捞针。但是,"针"依然那么大;数字化阅读超过纸质阅读,致使阅读快餐化、浅表化,"茧房"效应彰显。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唯有静心、好谋、思危、知彼者方能胜出。2019年的国际形势堪称"世界之乱"。面对这锅粥,默克尔称之为"世界结构四分五裂",布雷默称之为"地缘政治新气候症状"。国际政治"新纸牌屋"的构建,新旧交替,必乱一气。一年前的2019年2月,第55届幕安会主席沃尔夫岗·伊申格尔对时局的表述不失客观:"危机就在于旧世界在死亡,而新世界无法诞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日经贸合作出现新热潮,但中日政治关系却麻烦不断。从日本方面看,日本的政治家重“战术”轻“战略”,对外交的认识远远落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主张积极发展中日关系而又言行一致的政治力量较弱,有些日本政治家甚至把中国的发展看作威胁,主张要牵制中国的发展。在日本社会,由于经济形成长期低速局面,而使国民感到不安,于是就要找心理支撑,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在日本的学术界,真正了解中国的人不多,而又缺少影响力。两国媒体上讲对立的声音很大,倾向于“报优不报喜”。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很重要”的认识在日本日益扩大。中日之间的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潮流所决定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独立以来,地方分离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严重困扰着国家。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实现政治整合构建真正制度化的联邦体制,已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俄罗斯联邦制改革和政治整合体现了联邦化的双向进路和两面运作。联邦主义理念的要求和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发展状况,使得俄罗斯政治整合的联邦化路径会由“人治”特点的权威主义转向宪治。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历史民族——高夷·高丽·高句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民族高夷、高丽、高句丽自形成伊始就是跨国民族,其族名族源均与中国古代高阳、高辛等远古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涂山之会”有高句丽始祖解扶娄“执玉”之贡献。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王朝。但像东方所有民族关系史一样,期间有和平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体现了古代政治、经济的共性。由于朝鲜、韩国分治,高夷、高丽、高句丽已成为历史民族。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时的日本并没有断绝,日本的战时体制,即40年体制,在战后仍然延续下来,并成为战后日本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例如,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轴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日本企业,就是战时总动员体制,即40年体制的产物。40年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生产组织;二是“共生”的概念。40年体制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它又成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从产业结构的转换、终身雇佣制的变革、规制的改革等方面足以说明,如何克服40年体制,是日本当前结构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的新保守集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5年体制"下的日本政治与行政格局种存在着多种双重权力结构.这种结构妨碍了新的环境下日本保守政治统治的效能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政治与行政改革是新保守集权改革,改革的主旨是要消除双重权力结构,将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保守阵营手中,将保守阵营内部的权力进一步集中于以党首-首相为首的政治统治集团手中,以期大幅度地提高保守政治统治的效能.经过改革,日本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在多个领域基本实现了上述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未来权力交接时政局稳定和延续现有方针政策,普京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新《政党法》,规范政党发展走向,为形成两党制或三党制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党”地位,使其在新一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成为最大赢家,并成为当局可靠的政治支柱;改革议会选举办法,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党制度的发展,确保政局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朱海燕 《国际问题研究》2023,(5):117-137+142
日本与北约的安全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最高级别政治安全对话实现常态化运行;安全合作机制更为完善、多元;安全合作实践由“务虚”走向“务实”。美国是日本与北约战略关系突进的桥接点和外部动力源,并将推动构建机制化的美—日—北约战略联动关系。日本与北约各自的战略需求是双方靠近的内生动力,共同的威胁认知促使双方战略关系升级。日本与北约安全合作升级的进程将受到机制性、客观战略资源有限性及主观战略意志等要素的牵制,双方在短期内将不会形成传统的军事同盟关系。但日本与北约战略关系的突进将进一步刺激日本“大国化”追求,强化国际社会阵营化、对立化发展趋势,加剧地区局势动荡。  相似文献   

20.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出现值得关注的新变化。首先,民主、共和两党之间以及民主党内双重极化同步加剧,不仅导致拜登所代表的政治中间主义路径无法构建推进其国内改革的政治共识,反而使自身陷入执政困境。其次,围绕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斗争白热化,进而形成“中选大选化”的畸形态势并使报复性政治大行其道,进一步恶化了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再次,共和党的“特朗普化”趋势进一步确立,由特朗普背书的共和党内反建制力量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这些变化将对2022年中期选举之后甚至更长周期内的美国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即政治精英进行选举动员的方式步入新阶段,两党整合方向呈渐行渐远之势,“文化—认同”因素超越“经济—阶级”因素成为美国政治演化的首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