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衡阳市蔬菜公司总经理邹嘉瑞,收受巨额贿赂,在检察机关立案后潜逃,凭空捏造事实,恣意搬弄是非,诬告检察机关,挑拨市委与检察院的关系,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2.
王立民 《法学研究》2002,(3):151-160
中国古代统治者惯用刑法来规范与佛道教有关的一些问题。唐律、宋刑统、明律和清律中多处涉及确定僧道的法律地位、禁止擅自充任僧道、保护佛道神像、打击诬告僧道和诬告僧道行奸的行为等 ,但实际生活中仍有大量僧道犯罪 ,其中包含谋杀、行奸、抢劫、诬告等。与其他古代东方国家相比较 ,中国古代刑法中宗教方面内容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与我国古代宗教、政治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姚志伟 《北方法学》2014,(1):140-149
清代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诬告现象的普遍,有"无谎不成状"之说。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在清代特定的司法结构之下,百姓的策略行为与官员策略行为的互动导致了清代诬告现象的泛滥,因之也成为清代司法的"顽疾"。就百姓而言,面对官府的"抓大放小"式的司法管理,选择诬告这一策略行为作为回应,以使案件得到官府的受理和重视。就官府而言,诬告犯罪本应是严厉惩治的行为,却因官员规避审判责任的策略行为而被轻纵,这使得百姓诬告的风险降低,从而鼓励了诬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军队保卫部门在办案中,经常遇到一些利用书面语言(包括手写的和计算机打印的)进行诽谤、诬告、恐吓、敲诈勒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这类案件,目的动机特殊,人员构成复杂,伪装程度较高,潜  相似文献   

5.
试论“诬告反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去年刑法公布前后,报刊上发表过几篇论述诬告必须反坐的文章。文章从总结林彪、“四人帮”陷害无辜,诬良为罪,公然践踏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教训出发,提出了为了杜绝诬告,必须强调反坐;认为封建法律中的诬告反坐原则值得借鉴,应当作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刑法把诬告有罪必须反坐的原则肯定下来,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等。对此,我想谈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法律事实"概念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法律事实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 ,认为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一种 ,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经验事实”或“主观事实” ,也不是“法律证据”、“法的事实”、“事实上的法” ;法律事实与其它客观事实的区别只在于它对法律有意义 ,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具有历史性、间接性 ;法律事实是由事物、事物的运动及其结果构成的 ,可分为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 ,而人的方面又分为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两方面。对法律事实的认识是通过对证据的认识进行的 ,而这一认识是很复杂的 ,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把对证据的普遍性认识固定在法律中 ,因而形成历史上特定的证据制度。人们对法律事实的认识与法律事实本身的一致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 ,其真实性是相对的 ,从程度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 ,即形式真实和实质真实。人对法律事实的认识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司法工作中“以事实为根据”的事实只可能是客观事实或法律事实本身 ,而不能是法律工作者内心对事实的认识或一般所说的“经验事实”、“主观事实”。  相似文献   

7.
论损害他人商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害他人商誉罪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罪过形式是故意;主体为一般主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军队保卫部门在办案中,经常遇到一些利用书面语言(包括手写的和计算机打印的)进行诽谤、诬告、恐吓、敲诈勒索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这类案件,目的动机特殊,人员构成复杂,伪装程度较高,潜在危害严重。在实际办案中,大多涉及范围广,直接证据少,查证困难大,侦破周期长。因此,能否正确地分析信件书面语言的特征及结构特点,对确定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迅速查明写信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时,司礼卿崔宣礼被酷吏来俊臣诬告为谋反而下狱,后来武则天发觉这是一起冤案,便没有将其处死,而是流放至夷陵。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案件事实的认定是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任务,其认定过程分为从主张事实到待证事实再到裁判事实两个阶段。目前,民诉学界对于第二阶段即如何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但对于第一阶段即案件待证事实的确定过程却很少有人问津,甚至认为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实际并非如此,民事诉讼案件待证事实的确定也是一个内含复杂逻辑推演的过程,是一个当事人的主张事实经实体法律规范内含的要件事实涵摄表现为程序上的主要事实再经当事人是否存在争议的筛选形成待证事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00,(10):41-41
问题的提出我国现行的法律只对个人的回避规定得比较详细,但当某个司法机关与案件有特殊关系,集体违反法律,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该不该集体回避?集体回避一在理论和立法上是空白,在实践中却亟待解决。北京市京涛律师事务所在办案过程,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件:张某曾是某单位的会计主任,在工作中因坚持原则,未按经理刘某的意图做假账,遭到刘某的蓄意报复c刘某先撤张某的职,再向某检察院诬告张某犯罪的事实c某检察院从1994年1月州日对张某立案侦查,1995年3月以“挪用公款罪”向某法院提起公诉。1996年11月某法院取消开庭并退卷检察院…  相似文献   

12.
数年前曾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被许多人视为标志着国人道德滑坡的典型事件,"好心人见义勇为反被讹诈"至今仍是不少人对于该事件的基本解读。然而,如果对彭宇案的一些关键细节进行较为缜密的分析和推敲,会发现公众最初基于媒体和舆论所形成的判断和看法很可能是错误的,真相极有可能恰与人们原先的认知相反。通过搜集整理、甄别比对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各类材料,力图还原出彭宇案的真相,特别是被告彭宇是否曾与原告徐寿兰老人发生相撞这一关键事实。在对一系列疑点进行深入辨析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彭宇确实因与徐寿兰发生过碰撞而使其倒地受伤,而不是见义勇为反被诬告。  相似文献   

13.
12月17日,全国第二届好人论坛“搀扶老人的道德与法”在华南师范开讲。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广东正在修订完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诬告见义勇为者将被追诉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行政案件,案情并不复杂,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也基本一致,但对案件事实性质的认识却有重大分歧。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对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认识不一造成的。本文试就一起不服计量行政管理处罚的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郭悦 《法制与社会》2013,(21):123-124,127
法院审判的核心问题就是查明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法律规范的适用应以案件事实为裁判基础,以法律规范为大前提,案件事实为小前提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过程,法院的判决结果就是这个推理过程的结论。所以,案件事实的认定是法院判决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案件事实,又称"证据事实",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证据所表明或建构起来的客观事实。①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真实的案件事实不会自动地摆在裁判者的面前,它是以案件当事人的陈述方式展现出来的,不同利益的案件当事人的案件事实陈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本文首先通过典型案例提出案件事实的不同陈述问题,然后分析案件事实陈述的特点,最后提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刑事案件事实认定是刑法司法活动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内容。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常识、常理、常情化,是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符合经验法则的直接体现。运用常识、常理、常情可以对刑事案件的客观事实包括关键情节或重要情节和因果关系进行认定,也可以对刑事案件的主观事实包括罪过形式、犯罪倾向和犯罪动机等进行认定。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之所以应该常识、常理、常情化,是因为常识、常理、常情本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则或指引,故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常识、常理、常情化能够在一种方法论和价值论中确保刑事案件事实认定以及以之为基础的刑事裁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犯罪主观方面证明的困境使推定方法的引入具有必要性。犯罪主观方面的推定限于可反驳的事实推定。作为对证明方式的补充,事实推定同样可以达到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且其符合刑事诉讼的根本价值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制度规范规避事实推定的固有风险,发挥事实推定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老年人倒地该不该扶、怎么扶近来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总的意见是当然应该扶,但是必须有"防讹"配套措施。关于如何扶,有的建议应当及时拨打120或110,等待专业救援和民警处理;有的建议先找到证人、拍照固定证据后再救助。在制度方面,有的建议应当建立诬告反坐制度,加大违法成本,震慑诬陷行为;有人建议学习国外规定救助义务和善意救助免责制度,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9.
这是深圳建市以来罕见的一起诬告陷案件:一对生意上的伙伴好友,因分配不均而生怨,其中一人便捏造事实,诬陷另一个人,使其无辜被关3个月,上演了一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证据学的发展史首先是事实认定科学化的演进史。就解释与追溯特定事实的努力而言,科学在相对简单的司法审判中所做的探究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在把它的理论适用于极为复杂的疑难案件的过程中,科学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