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2.
权力可以进行制约,权力必须得到制约。制约权力的目的在于取得权力之间的均衡,以防某项权力的恶性膨胀。任何一种权力运行框架都必须考虑权力之间的合理制约与平衡,检察机关自身运行也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4):40-40
高新民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权力需要制约。是防错纠错和反腐败的根本之道,这已是国内外公认的观念,也是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实了的真理。但就权力制约的途径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本质上是权力配置问题。也就是政治体制内部结构问题。至于以什么形式来体现权力的结构分配。如何体现权力之问的相互制衡,则应当根据不同的国情来加以选择,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即由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来制约权力,这体现了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权力制约机制与反腐倡廉王亚媛腐败现象的蔓延与反腐倡廉,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反腐倡廉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消极腐败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对权力有效地制约。因此,只有确立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才能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1,(2):40-40
王懂棋2011年1月10日在《学习时报》撰文《用民主制约权力》认为.规范政治权力运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另一种是用民主制约权力。单向度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理念下的制度设计改变的只是权力的流向.从上级流向下级.从中央流向地方。该理念指导下的水平监督、自下而上监督、自上而下三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撼动既有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6.
王玉波 《桂海论丛》2009,25(6):23-27
如何有效地监督与制约权力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党和政府体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刘少奇在长期领导党和国家政权的建设实践中,提出了法院独立审案、限制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和“公开的反对派”等一系列权力制约的主张。刘少奇关于权力制约的理论,对我们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关键是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建设。在权力的横向配置上,实现不同权力主体的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在权力的纵向配置上,一种是在党外,掌权者应是受民意支配的、对人民负责的;另一种在党内,实现党代表和广大党员对于党委领导的制约。社会权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制衡,通过大众传媒和公共舆论来制约公权和表达人民的呼声,实施社会监督。这样权力配置的三维空间,是反腐倡廉制度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建芹 《桂海论丛》2008,24(4):25-28
不同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的成因与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从其根本原因上看腐败都是由权力而引发,都是由于不受制约的权力或对权力的制约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腐败预防机制的建立,必然地要从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入手,从特定历史时期公权力的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构建反腐倡廉的社会体系,特别是构筑新时期腐败预防机制的道德防线、权力防线及机会防线。  相似文献   

9.
不受制约的权力将导致腐败。我们在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的同时,必须关注和研究对政府的制约和管理。管理行政学与行政管理学并驾齐驱,才构成社会的有序和均衡。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从不同的方向上对行政权力的授予、运作和回收进行连续追踪控制,才会使社会公仆永远听命于社会主人,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权力制约机制建设的目标模式刍议吕裕国,王寿林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从根本上防止权力失控,必须明确目标,弄清权力制约机制建设的目的及其标志。有了目标,权力制约机制建设才会有可靠的依据,衡量权力制约机制运行状况才会有实在的尺度。所谓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1.
郝峰 《前沿》2014,(7):11-13
我国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仍存在着“弱监…‘虚监”和“漏监”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现行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这些局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权力制约监督的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还有权力运行不够公开透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蒋炜  董立山 《求索》2011,(7):73-75
权力制约与制度制约是当今研究权力制约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权力制约理论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规范公权力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法治理念的深入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制度制约理论已成为我国在权力制约问题上的必然选择。从权力制约到制度制约的思维转变,不仅仅的是一种理论研究新思维的出现,而且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法治与宪政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明的演变和进程,是伴随着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来的。权力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受利益因素影响,不受监督的权力易于膨胀,乃至走向腐败。因此,从古罗马的元老院到现代社会的议会制,从无序的武力征服到有序的政府管理,从人治到法治,无不反映出人类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对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制度制约、法律制约、监督制约。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为了防止司法权的滥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制权。目前在我国,虽然并未有明确的分权机制,但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还是有明确界限的。应当承认,在当前的国情和制度下,不仅司法权力,也包括我国的国家权力,在如何被监督与制约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因此,对司法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完善,应首先完善其他权力机关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规范其他形式的监督与制约。完善人大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题中之义。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司法权力源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人大监督与制约司法权力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6.
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诱惑性和腐蚀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权力制约比权力监督更有力、更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核心在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分权制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权力制约的核心与精髓,当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分权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权力与腐败相伴而生,有权力就可能滋生腐败,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就必然走向腐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必须重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要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以民主制约监督权力,以法制制约监督权力,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权力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权力运用适当就会成为公众利益的保障,权力运用不当则会变成祸害人民的洪水猛兽。自古以来,权力制约问题就是中外政治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西方近现代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列宁晚年的权力制约思想及其启示蒋逸民列宁在生命的晚年依然关心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的建设。被称为“政治遗嘱”的最后五篇论文和书信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权力制约问题进行了探讨。列宁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及其实现的途径,并把权力制约看成是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哲边 《辽宁人大》2007,(10):24-24
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人大与同级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大的监督,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是监督的本质内涵,但权力机关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政府的工作,而不是唱对台戏。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同时也是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