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平  张洁 《当代亚太》2006,98(4):3-12
本文认为,制度性因素对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政府需求、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以及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则是影响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提升了东南亚研究在中国的地位,促使东南亚研究以经济与政治(包括安全)为重点领域。但是另一方面,这三个因素却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面临着学术贡献与政府需求、学术贡献与大众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并有可能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将自身置于满足政府和大众短期需求、损害长期能力建设的困境之中。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机制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矫正中国东南亚研究中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兴起于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可以把在过去三十年间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划分为三代,在第二代学者时期,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在东南亚研究领域里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们与中国本土出生的学者一起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第三代东南亚研究学者则都是中国本土出身。尽管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与他们的西方同行相比,中国的东南亚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术质量不高、因合作不够而导致学术上的重复工作、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同样薄弱等。但目前在中国,一些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研究东南亚的学者以及优秀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登至此告一段落。该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将另行出版。 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改革与开放的主旋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完整的东南亚研究体系,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走向世界。为此,讨论如何检阅成就,总结经验,发挥优势,突破局限,开创新局面,也应该成为东南並研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南亚研究界必须共同关心,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本刊欢迎大家继续就此撰文发表评论和见解,将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张振江 《东南亚研究》2011,(3):89-93,96
本文对国际著名东南亚史专家韦德编辑的六卷本《中国与东南亚》的内容、目的、特点及其贡献等进行了简介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状况提出了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7.
梁志明 《东南亚研究》2007,(2):14-19,49
二战期间和战后,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被日益推广,东南亚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且日益繁荣兴盛.中国东南亚研究是国际东南亚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亚研究进入空前飞跃发展的崭新时期.1979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我国东南亚学研究的进展、成就和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呼吁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东南亚学”二级学科,并从人类社会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和平发展并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的需要以及大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从中国具有独特的东南亚区域国别知识与理论、拥有充足的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力资源和学术平台、有着培养专门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才的探索回答了“凭什么”的问题;从注重多学科与跨学科创新实践、注意官产学和东南亚国家四方间的联动与合作、虚心学习西方区域研究并有超越它们建立中国特色“东南亚学”的眼界和心胸三个方面回答了“做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翀  周玉渊 《东南亚研究》2023,(4):132-153+157-158
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等制造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迷雾”。这不仅影响着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融资的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东南亚国家的地区合作决策。然而,较之“债务陷阱论”及大量关于中国融资的负面论述,关于东南亚债务问题以及中国角色的专业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当前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融资认知的基础上,对东南亚国家债务问题的根源、债务水平和议题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债务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除了老挝,东南亚国家并不存在严峻的债务问题,地区国家的债务负担被严重夸大。虽然中国在向东南亚国家提供融资方面表现出强烈意愿,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融资支持并没有大幅增加,相反在一些国家出现了明显下降。因而,除了老挝和缅甸,事实上中国融资在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外债构成中的比重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在是否接受中国融资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议程设置能力,也表明中国融资的意愿与实际落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多元多维的东南亚是如何实现长和平的?本文从核心问题、既有发展和未来议程三个方面对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东南亚国家的核心关切是大国竞争中的自身安全与发展。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服务于中国崛起的地区文化权力和地区认同。既有文献表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逐步从国别分析和历史考据方法转向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然而,高端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学界的视野,进而导致地方行为体在本地区问题上国际话语权缺失,难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强化文化权力、增进地区认同的需求。就学术议程建设而言,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可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文化多元多维假定,以及多元普遍性的研究导向;第二,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主流辩论对接,首先尝试寻求中层理论上的突破;第三,进行跨国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重视地方知识和地方能动性对国际进程和世界秩序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根据东南亚问题研究论文的载文量、内容(国别与主题)和作者三个指标,对这三份刊物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成就、视角与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跟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有较多接触,特别是与研究东南亚问题的机构和学者有较密切的联系,参加过一些关于东南亚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主要在广州、厦门与昆明),也拜读了不少中国学者所写的专著与论文,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我有些看法,希望借此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寻了中国东南亚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回顾了主要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学术机构之现状。通过对中国东南亚研究重要刊物的载文分析,指出其研究重心和兴趣的转变。文末,作者还点明了中国东南亚研究所面临的学术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题目是香港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中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作者从香港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入手,通过历史考察,阐述香港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论证香港必将维持繁荣稳定,其地位不可能被取代,其作用可以进一步发挥,从而得出结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中,香港将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是作者提交今年六月香港“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的论文,获主办单位和与会者的好评,香港有的报纸也作了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15.
刘志强 《东南亚研究》2023,(3):50-68+155
过去80年来,中国的东南亚语言专业积极参与到中国东南亚学的建构和发展进程中,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西方和日本的东南亚研究中,世界史和政治学学科更重视作为必备工具的当地语言,尤其是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东南亚研究的一流学者。中国的东南亚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东南亚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正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互动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温尧在文章中引入"对冲"这一金融术语来分析东南亚国家的对华战略。他认为,对冲既是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日常政治操作,多种对冲手段的使用还会引发诸多困扰东亚国际关系进程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对冲本身难以为继。该研究对于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潘玥 《东南亚研究》2021,(6):132-152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始终视东南亚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东南亚成为中国疫苗海外合作的重点区域.中国疫苗是东南亚国家可在短期内大量获得且价格适中的疫苗,但有的东南亚国家出于地缘政治、文化适应和疫苗安全等顾虑,更倾向于采购欧美国家的疫苗,或通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获得疫苗.因此,中国疫苗在东南亚并不占主导,甚至被某些国家完全拒绝.在东南亚疫苗供应中,虽然多边机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双边购买与捐赠依旧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疫苗合作的主要方式.为了消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疫苗的短期和结构性顾虑,多边合作机制应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疫苗合作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需高度重视疫苗的文化适应问题,适时公布更具说服力的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并"讲好中国疫苗故事",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有约250万中国新移民涌入东南亚.除中国与东南亚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国放宽出国限制和国内劳动力大量过剩等引发移民的因素外,推动新移民涌向东南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整合的飞速发展.双方经贸额激增、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援助和承包工程等,推动了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中国新移民提供了大量谋生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环境史研究既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东南亚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东南亚环境史研究兴起的特点,简要概括东南亚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进展.第二部分是对荷兰著名东南亚环境史学家彼得·布姆加德教授的访谈,布姆加德教授对笔者提出的东南亚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了回答.希望本文能对开拓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新领域、深化世界环境史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底5月初,在吉隆坡召开第4届“美国一东盟会议”;6月初,在香港召开“形成中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局限与展望”国际研讨会;6月中,参加上述香港会议的两位马来西亚学者到我所访问座谈。这三个会议都围绕同一主题:中东与东南亚关系。本刊这一期刊登了这三个会议的有关报道。其中反映了外界,特别是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方面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我们深思,更亟待我们去认真作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正是东南亚研究的战斗性之所在,也是东南亚研究工作所者的使命。本刊选登这三篇报道,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注意和重视,并推出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