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身体力行,始终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始终自觉坚持和运用这一原理 ,强调以人民为本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民满意不满意 ,答应不答应 ,高兴不高兴 ,赞成不赞成” ,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创立的。纵观邓小平理论 ,以人民为本的人民思想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以人民群众为本” ,是指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实践主体、价值行为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 ,它不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创立和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泽民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根本宗旨的高度概括 ,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姚学松 《创造》2001,(9):21-22
以民为本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方式的主体,当然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毛选》三卷,第932页)。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深受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刊开辟“民情传真”这个栏目,意在真实地反映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声音,或是干部群众的来信,或是记者所见所闻,从不同角度反映民情、社情,高扬真情驱散假情,作为各级各类干部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为他们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参考。文章的观点和想法有的可能不太成熟,有的或许失之偏颇,但不妨听听这些大实话,相信会有裨益。恳望广大读者联系实际,敞开思想,切中时弊,畅抒喜怒哀乐之情,细诉苦辣酸甜之味。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的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权力在民的国家体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本源。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的运用,都要始终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人大工作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说得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宗旨代代相传,一脉相承。问题是,各级党政领导如何在实践中将中央提倡的这一精神发扬光大。“访贫问苦”,是我党的一个好传统。了解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不仅为制定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直接的感性的依据,同时有利于密切…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我们认为人民是否高兴、满意、答应,不光看我们领导干部的政绩,同时要看我们领导干部对人民的奉献精神。然而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已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或者认为市场经济和奉献精神是矛盾的,无法统一的。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和奉献精神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必然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必然性,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1、利益驱动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以人民同意不同意 ,答应不答应 ,满意不满意 ,赞成不赞成 ,拥护不拥护 ,高兴不高兴 ,做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衡量标准。这两种提法有内在的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光辉体现和科学总结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正义性所在 ,而且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万古长青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与以人民群众的六种态度情绪做为衡量标准 ,是同一目的和要求的不同的表述方式 ,后者是对前者的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10.
许耀桐 《小康》2007,(7):38-38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必须将政绩的根本目的,锁定在“为人民谋利益”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1.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为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理念。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已成为共产党人的信条。邓小平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该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  相似文献   

12.
1.落实好“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加强区管领导班子建设。把实践“三个代表”与继续开展“三讲”教育结合起来,作为组织工作、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在思想建设上,要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念,解决好“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一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谁而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8月,我们紧密结合黄石改革发展的实际,作出了《关于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的决定》。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发展、稳定的标准统一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以爱民为前提、以富民为核心、以便民为手段、以为民为根本、以安民为保证、以育民为基础,以办实事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民心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在真心实意爱民上突出领导率先垂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真事。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深入实施“民心工程”,重点在干部,关键在领导。我市建立健全了市委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讲政治,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不是什么新问题。从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呢?目的是希望全党更加坚定不移、更加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又说,现在“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  相似文献   

16.
人民的儿子邓小平--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世纪老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和新华网从6月底,在新华网上进行了一次调查。在问及对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一些经典话语,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时,选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人最多。邓小平以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的爱,实践着自己为人民、靠人民、爱人民的一生。他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品格。生活在邓小平时代,是真切体会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丰衣足食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直接的受益者。"小平,您好"那句发自心底的语言,代表着亿万人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11,(5):4-4
多少年了,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观点,是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性收获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有人写文章说:“三个有利于”“既没有公与私的标准,也没有姓‘社’姓‘资’的标准”。这种观点说白了就是: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什么都可以干,管它姓“社”姓“资”。一段时期,这种观点相当流行。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束缚之类说法。对这种观点和说法,开始我也有同感。可是认真读一下邓小平同志的原著,就觉得不对了,可以肯定地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姓“社”而不姓“资”;是要有利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孟大军 《当代广西》2004,(10):42-42
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之流鼓吹“搞出的政绩千方百计不让老百姓知晓,想方设法让领导看到”的歪曲“政绩观”,以及为了自己的仕途一帆风顺,而不计施政成本、不顾地方发展、不惜牺牲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期生态环境为代价,尽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级政府的大门口都挂着"××人民政府"的牌子,其实,某级政府或某公务员,其行为是否符合"人民"政府的内在要求,并不取决于大门标牌的宣示,更不取决于政府官员的自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要求,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如何评价政府机关工作,标准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巳解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