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具体地说,它包括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和法律要求,对自己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法律感,对法、  相似文献   

2.
田野 《民主与法制》2013,(25):64-65,4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夫妻离婚时通过协议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可是,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往往不对等,加之离婚协议具有的财产、人身的双重属性,使得离婚协议屡屡触及法律“雷区”。从而难以实现协议所期望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以下简称法律意识)是关于社会主义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知识和态度的总称。它对于加强公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法律意识的提高,加强公安法制建设是不可想象的。本文就提高法律意识在公安法制建设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公民法律意识的复杂性第一,重视、信任社会主义法律的思想逐步成为公民法律意识的主流,同时,轻视法律的意识还相当普遍。一方面,以法律为准绳的行为取向正在逐步形成、壮大;另一方面,"以权废法"、"以言代法"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在一些干部中,政策意识的作用比法律意识更强。第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主流,但基于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各种非社会  相似文献   

5.
建立良好的区域经济法制环境,对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法制建设与法律效率提升进程加快,法律的权成性不断增强。然而,也出现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与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与用法行为不规范,导致法律效率大打折扣,甚至损害了法律的形象,有碍法律权威与威严。透视这些有悖法制建设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加强经济社会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行政执法水平,建设法制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大法律意识的变迁在社会法律变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代表着法律意识的发展现状,预示着法律意识变迁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法律意识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7.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观点、思想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律的解释和评价,对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以及在法律方面的愿望、要求和关于法律的知识、修养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着政治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其法律意识。人们彼此之间的法律意识内容既可以十分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取决于各个人所处的经济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属性以及道德观、世界观等各种主客观因素。作为普通公民,其法律意…  相似文献   

8.
法律移植在我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对国外法律制度的移植缺少对于法律精神层面的认同,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导致法律难以发挥其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法律移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行新的法律的环境,一种有效的资源——法律意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意识现代化的障碍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成为当今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要实现由传统的人治型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轨,在上层建筑领域,需要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继承和改造问题。换句话说,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不可回避的一项工作。一、法律意识的冲突当今中国的法律意识,是人类历史富有重要影响力的、完全异质的三种法律文化即中国传统法律意识、西方法律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融合。其中,由于文化传统的惯性,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影响至今仍然客观存在着。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杨子潇 《求索》2022,(1):107-116
在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中,"感知—判断决策—图式形成"是基础性内在结构,农民生活中的法治实践是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可知,正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判断标准",和既有图式对新判断结果的"顺应",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联通意识生成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社会特征,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意识生成机制。正是因为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更近,农民对法律的避险功能产生消极判断,法律图式又顺应了这些新判断,导致出现了"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法律常识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的产生,又都是教育观念上偏离了法律精神所造成的。笔者就此谈点看法。  一、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在中学开设法律常识课,是以掌握法津知识为目标,还是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往往把它们颠倒过来,把它仅作为升学考试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相…  相似文献   

12.
伍玉功 《湖湘论坛》2007,20(6):52-55
农村村民是农村社会整体法治现代化的主体.认真分析和审视当代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农村社会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前提性认识.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现状集中表现为无视法律、惧怕法律、避免涉讼以及伦理秩序、清官正义等意识,与现代化法律意识有极大分歧.中国应该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强化法律的农村关注、改善农村基层权力运用现状、进行法律启蒙与内化引导等措施,开创中国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红锋 《新东方》2015,(2):38-4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一块基石。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的内容涉及法律制度建设、法的实施与遵守等各个层次。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建设成功的保障。从海南国际旅游岛法治建设的现状来看,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必须把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作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马剑  张旭 《中国保安》2005,(22):7-14
每年的12月4日,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法律、法规这些看似晦涩的条文,通过媒体以各种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对于法律的关心也从以往的被动转变为主动,法律意识成为许多现代人的口头禅。法律不仅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对于法律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而保安工作对社会的各个层面接触较为广泛,时常会遇到一些法律上的纠纷,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做好保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记者对天津、河北廊坊及北京三地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当前保安队员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5.
张勤学 《现代人事》2001,(10):16-17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思想、观念、心理和知识的集合总称。在法治社会时期,国家公务员受人民的委托,担负着组织、管理、领导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的责任,是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是关系到政府工作法制化能否到位的问题,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公安机关的法制建设,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安法制建设的关键,在于使我国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各种法律规范内化为人民警察的公安法律意识。公安法律意识,是指有关公安法规的确定、执行、遵守的社会意识。它是关于公安法规和与公安法规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6):82-82
赵旭东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关于纠纷的认识,法学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般是笼统地将除刑事案件之外的一切社会不协调现象称为纠纷,而在社会学家看来,纠纷往往等同于社会冲突。事实上,从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冲突到围绕着某一具体权益所发生的争议,并不是所有的这些不协调现象都和法律制度相关,只有那些属于法律框架之内的诸种不协调现象,或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类似现象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法律权威的缺失已成为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最大障碍,国家在法制合理性上的问题是其明显的表征。要通过法治力量来培育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当务之急在于推行立法和执法的合理性,以消解法律的局限性、滞后性和疲软性而增强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必行性,为良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石。本文结合商业贿赂的问题谈谈法律权威对于培育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素质包括行政人所具有的法律知识,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以及行政相对人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行为。提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素质,不仅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而且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行政相对人法律素质的提高可以改进行政过程,监督行政不作为以及制约行政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在于大学生对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的主动接受和意识性内化。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增强有效的自我保护,对我国的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