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珠海应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从珠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口承载力、与城建土地开发规模相适应的珠海人口规模、与水资源供给相适应的珠海人口规模、与电力供给相适应的珠海人口规模、开放条件下珠海高区域人口承载力五个方面综合预测了珠海的最大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总体人口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人口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区人口密度过高,这给资源、环境、交通、就业、住宅和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效的调控人口,使人口规模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摆在我国很多城市人口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而,借鉴世界各国大城市调控人口的经验,探索我国人口调控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机制,使人口增长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健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全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逐步提高,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不过,现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七普”调查反映出的成都实有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还有不适应之处,需要在“十四五”时期从深化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合理配置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以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剧、生育率降低的人口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能够比较科学地分析研究区相对于参照区的人口发展状态,为研究区制定人口战略、政策提供参考。对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模型进行改进,引入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压力指数。选取1997-2007年广东省及21个地级以上区域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数据,运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几何模型和优化的指标,对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区域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及承载压力的测算,指标匹配的全面性、复合性、协调性,模型的客观程度决定测算的科学与否。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区域,人口承载压力总体比较大,珠三角、东翼多数区域人口承载压力呈增大趋势;西翼、粤北山区人口承载压力呈减弱趋势;除广州外,其它区域人口承载压力,相对广东远小于相对全国。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时期人口形势的变化,已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约束。当前,福建人口发展面临总量增速放缓、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省外流入增量减少、人才结构与经济增长需求仍不够匹配等新形势,需要从挖掘人口增长潜力、推动人口要素与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发掘人口集聚红利、促进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良性互动、以人口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等方面着手,构建人口要素和经济增长的新协调互动机制,持续发挥人口要素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理论内涵的前期研究结果,从受压力、支撑力、调控力这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基于2005-2015年间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分析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特点。本文发现,超大城市公共服务的支撑力相近,但受压力和调控力差距较大,承载力的相对水平、内部结构和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承载能力虽然受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等受压力的一定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服务支撑力和调控力的水平,取决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以及城市治理的水平。因此,在城市问题的治理中,应更重视通过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以改善和解决各类城市发展问题,而非片面强调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刚性控制。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前10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将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上海自身劳动力供给不足与总的有效劳动力供给过剩,同时,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本文对21世纪前10年劳动适龄人口、在校学生规模、外来劳动力人口、迁移人口以及老年就业人口的预测,这1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在校学生规模,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加强对外来劳动力人口及迁移人口规模的调控;调节老年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主要是农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呈现三次浪潮。目前表现出来的第四次浪潮,特点是伴随产业转移使流动人口就近非农转移。在前三个阶段,流动人口的流动只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没有完成城市市民化。考虑到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的大趋势,今后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农村政策、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的年龄供给与人口流动、教育分流与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如何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近几十年来人口与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的考察,从宏观上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是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结合中国地区间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和发展潜力,提出将中国分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收缩)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因地制宜开展人口工作,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发展理论。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为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挑战,同时为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工作依据。汶川地震灾区的人口重建工作可以作为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在实践中的试点和检验,也为中国人口生育政策今后的走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口是农村的基本要素。人口规模是农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全面调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调控农村人口的数量规模,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祥实的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探讨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总量过多、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数量供给过剩、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等问题,并提出了依法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人口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新时代,推进十四亿多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如今,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中,人口结构呈现新形势、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流动加速等特征凸显。因此,需要立足国情,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逐步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 2 1世纪面临着人口量的快速膨胀和质的结构性剧变 ,必将超过地球承载力的阈值 ,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难以调和 ,并由于人口结构的区域性不平衡 ,导致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诸多领域的一系列新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人类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迅速建立起能拯救地球和最终拯救人类自己的、新的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并自觉付诸行动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救助儿童会等其他国家和非政府组织都认为中国贩运人口非常严重。贩运人口侵害了被贩运者的人权。对贩运人口的需求是产生贩运人口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在抑制需求和截断供给方面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以国际法视角梳理中国反贩运人口法律的历史发展,剖析其与加入的国际法律文件的差距,提出反贩运人口的法律对策,对于打击贩运人口,构建与中国应当履行的国家义务相一致的反贩运人口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口向都市区集聚是难以避免的社会规律。为更加有效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对策以优化都市区空间结构、提高居民幸福感和城市竞争力,本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深入研究了2010年以来成都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个人属性、家庭属性、通勤交通与居住需求,发现了如下典型特征:近年来新增人口增长趋势明显放缓,高技能群体来蓉比例较高,新增人口居住地更青睐中心城区,长距离和长时耗通勤比例高,职住分离现象突出。基于新增人口居住需求特征和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如下主要建议:坚定落实楼市调控政策、关注新增人口结构主体社会需求、提升轨道接驳能力、强化公服设施供给的政策合力。  相似文献   

17.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其中乡村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负增长和老龄化交汇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化进程加快、长寿人口比例增加,我国的新人口机会正在向规模型、质量型、长寿型、配置型等“混合范式”转型。从人口学角度出发,乡村人口呈现出总量减少、素质不一、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的特点,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中,应牢牢把握由新人口机会衍生的新型人口红利,推动乡村人口更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人口综合竞争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乡村养老保障与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2000年至2010年期间,江苏省家庭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小型化、代际简单化的趋势。主力家庭户类型由三人户向二人户转变,并且镇和乡村区域比城市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的速度更快。在代际结构变动上,二代户比重大幅度下降,一代户和三代户比重均有所提高,尤其是三代户比重上升明显。乡村区域代际结构变动幅度最大,其次是镇,城市变动幅度最小。为促进江苏省人口和家庭发展,文章建议: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注重提升镇和农村地区的家庭发展水平;促进和规范家庭服务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高玉泉 《理论前沿》2001,(21):26-27
本文从人口规模、政府的作用、技术与劳动的替代关系以及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的就业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治理制度通过影响人口规模扩张、空间规模扩张以及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发展。现有的制度安排虽然促进了城市高速度发展,但是存在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共品分配不均、产能过剩等问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与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相适应原则、与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原则、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原则以及与要素自由流动相适应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参与主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化城市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