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党领导红军进入四川民族地区后对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民族政策的内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民族政策实践从红军长征时期开始,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百年俱进的历史轨迹。统一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实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四川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凸显四川民族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充实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巩固了四川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部实践进程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长征的落脚点和走向全国胜利的新起点。延安时期,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并巩固发展,为中国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西柏坡时期中共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实践,表明党已经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这对建国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乃至今天我们自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于民族工作的论述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文化的政策与主张是一个丰富发展、逐步深化、创新完善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思考,丰富发展了民族文化观;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深化民族文化观,形成了新格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完善民族文化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民族问题的实际密切结合的产物,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科学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号召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主题;形成了在统一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理论宣传、政治动员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成功构建起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走向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本文分别从中共领袖的著作、党的方针政策、革命知识分子群体、党报党刊以及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五个方面阐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枝奇葩,这一理论的成熟于延安时期。本文试对延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成熟和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起源,提出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从"关门主义"到"统一战线"的历史转变,为协商民主思想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民主建设实践,为协商民主发展为一种民主形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历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至为关键的历史时期,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逐步发展为成熟的党;党从理论准备不足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为在全国范围执政奠定了基础;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不稳定、不成熟发展到稳定、成熟,预示着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正确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开展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大团结是抗日战争能够持久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作用贯穿在抗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维汉的民族干部培养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参加革命到长征之前、长征时期和延安时期分别是李维汉民族干部培养思想的积累期、萌芽期和发展期;新中国时期李维汉将民族干部的培养推动为国家政策,成为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民族干部培养思想的成熟期。李维汉民族干部培养思想的创建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建设的艰难历程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发挥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引导、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T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不断推进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动力的实践。从领导核心、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关系和民族凝聚力、重点人群等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结合新疆区情,谈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六点启示: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树立国家意识;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以利益认同为基础,在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中培育;要在多种形式和各种载体的探索和挖掘中培育。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框架进行梳理和阐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协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科学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科学。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形成真正科学的理论。而学习党史对深化理论学习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从历史上看 ,在延安整风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研究现实问题和研究历史上的路线问题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总结经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肃清了王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 ,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  相似文献   

18.
延安整风运动所表现的思想价值贯穿于整个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延安整风运动是基于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而开展的一场思想革命。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鲜明地表现了高度的政治醒悟和思想自觉。从思想革命的角度看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最突出的贡献是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延安整风运动结出的一系列成果,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思想紧密相关。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显示了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缔造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光彩了延安整风运动。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抗战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实践相结合,在劳资问题上,采取了是适当改善工人生活和不妨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当发展的两重性政策,强调兼顾劳资双方利益,侧重劳工权益;合理调整劳资关系,适度鼓励私营经济;弱化阶级对立,注重政治团结,最终形成和谐互利的新型劳资关系,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新景象。笔者从社会管理的视角,重新解读延安时期劳资关系协调政策,提出政府积极营造双赢劳资关系、切实保护劳工的基本权利、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努力构架协调劳资关系的法律框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