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南宁市近年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大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风文明治理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通过聚力兴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深入分析了天水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科学规划、发挥资源优势、聚集各方人才、形成多方合力、建立有效机制等推进天水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持续动力支撑,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增量赋能的契机。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域论,乡村产业振兴为着力点,立足于长丰县“数字草莓”,集中探讨长丰县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三重动力,并在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长丰县“数字草莓”的效能经验,通过技术赋能的主体“共建”、技术赋能的资源“共用”、技术赋能的价值“共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现代化,走出“乡村衰落圈”。为破解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数字技术与保守意识的矛盾、数字技术与应用人才的矛盾、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的矛盾,要提升数字素养,破除守旧意识;推动人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要素下沉,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但当前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产业信息化基础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数字化转型所需资金不足、乡村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因此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加强政府扶持与金融支持,构建乡村产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主体性问题贯穿乡村振兴始终,农民主体性是否得到激活事关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农民主体性问题是政府的乡村振兴工作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农民主体性经常陷入尴尬境地,这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在理论上,农民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揭示不到位,没有明晰农民主体性的历史线索和内涵。在现实中,一方面,宪法确权缺失、制度机制界限不明晰、行政定位准确度不高,使农民主体性权利保障缺失;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配置、乡土文化变异、农民身份认同缺失使农民主体性的内在动能不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揭示主体性历史线索、找到症结、为农民主体性确权赋能,对于激活新时代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强国实现的新引擎的实质,提出在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整合收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以及文化支撑,对乡村发展提供正向引导。基于此,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分析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探寻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难点、堵点,进而找到借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战略使传统基层政务服务供给模式向线上转变,构建数字乡村赋能框架进而加快实现乡村基层政务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供给的统筹发展,为基层政府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区“韶山”的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案例进行分析,以数字乡村建设情况为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基层政务与各赋能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理论框架,揭示数字乡村赋能基层政务的逻辑机理。发现基层政府建设数字乡村受赋能主体、赋能手段、赋能资源、赋能结构、赋能价值重要因素的影响,基于赋能五要素提出了理念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共享、实现社会赋权、吸纳乡村精英等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是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态势,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利用不足、乡村文化资源流失、农民网络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要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借助数字化技术充分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乡村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强化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打造乡村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的发展指数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滞后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仍处于中等水平和失调状态,且均存在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差的不均衡现象。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向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缩小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强耦合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赋能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白山市作为东北抗联的根据地、解放战争的转折地、抗美援朝的后援地,拥有着数量可观的红色资源。用好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沃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调研、相关人员采访等方式,探究白山市红色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白山市红色文化的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增长的双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会带动文化振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普适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不少挑战,应从总体规划等方面完善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对乡村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诠释、解读乡土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由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商业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精英单向流动、乡村集体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陷入了“破”“立”断裂、去主体化、边缘化以及文化空间萎缩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有必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理念,通过构建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产机制、构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框架中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延边州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国家、省里的政策变化,不断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路径,一边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旅游业有机融合等方面摸索出一条适合加强延边州乡村文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规划,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东北乡村文化是游牧、农耕和殖民文化的融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观察,缺乏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些年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人口外流严重,东北乡村发展停滞不前,不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东北区域文化特点、乡村发展缓慢、乡村治理行政化和乡村教育薄弱几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东北乡村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结合东北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经济、扩大主流宣传、提高乡村教育和改变乡村治理模式等对策,以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完成对东北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法宝优势明显,表现在:坚持党委统领统一战线工作,完善统领人才振兴的工作机制;支持非公经济人才下乡服务,带动了乡村创业创新;推进民族团结交流合作,拓展乡村人才交流新空间;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统领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依托统战活动搭台引领,招来了各方力量乡村唱大戏等。但统一战线还存在对乡村振兴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受传统惯性影响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待创新、促进力量分散不集中需要创新合力形成机制等三大短板。推进统一战线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路径创新,必须以推荐统战干部下乡任职为引领,形成一个乡村人才振兴同心圆;以吸引新乡贤回乡为核心,形成一批本土情怀建设人才;以鼓励非公企业人才下乡创业为纽带,带强一支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以引导科技专家下乡服务为重点,带出一批乡土技术人才与土专家;以志愿者下乡为依托,培养一批本土志愿服务达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公共空间建设的重心转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历史维度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历程,折射出国家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探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变迁的演进逻辑和动力机制,对于推进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振兴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耕读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海宁市拥有着丰厚的耕读文化资源,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传承与弘扬耕读文化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注重顶层设计,凸显耕读文化作用;立足地方特色,深化资源挖掘研究;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群众思想意识;创设传承载体,延续耕读文化新风;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耕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