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强国实现的新引擎的实质,提出在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整合收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以及文化支撑,对乡村发展提供正向引导。基于此,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分析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探寻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难点、堵点,进而找到借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基础和比较优势,符合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要求。从产业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从人才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文化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从生态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从组织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协调村民、基层党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提供者等多个群体,客观上可以完善各类乡村自治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南宁市近年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大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风文明治理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通过聚力兴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对乡村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诠释、解读乡土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由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商业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精英单向流动、乡村集体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陷入了“破”“立”断裂、去主体化、边缘化以及文化空间萎缩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有必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理念,通过构建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产机制、构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框架中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是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态势,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利用不足、乡村文化资源流失、农民网络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要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借助数字化技术充分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乡村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强化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打造乡村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耕读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海宁市拥有着丰厚的耕读文化资源,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传承与弘扬耕读文化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注重顶层设计,凸显耕读文化作用;立足地方特色,深化资源挖掘研究;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群众思想意识;创设传承载体,延续耕读文化新风;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耕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公共空间建设的重心转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历史维度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历程,折射出国家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探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变迁的演进逻辑和动力机制,对于推进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振兴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认真对待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文化的兴盛,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观念意识存在偏差、人才队伍力量较弱、创新发展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制约乡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应从文化认同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治理体系完善等多维度发力,激发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数字技术助力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针对资源分配、人才结构、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要坚持数字乡村文化政策的引领作用,以数字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2022年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红色文旅是在传统旅游产业基础上融合红色文化内涵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根基,也是红色文旅资源的聚宝盆。红色文旅资源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天然的价值耦合,但在其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开发宣传工作不到位、跨际间联动性不足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实际困境。为此,可通过在一体化战略布局下进行多元化深度开发宣传、多层次跨际交流联动、多方面机制综合保障等为红色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3.
14.
瑶族文化的重塑或再建构,就是在充分尊重瑶族文化自身选择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瑶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瑶族文化的重塑与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着互动耦合关系,瑶族文化重塑对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促进作用,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探讨瑶族文化再建构问题,既需要清醒地认知瑶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时代机遇和重大挑战,又需要清晰地把握瑶族文化再建构的重点内容、基本理念和遵循原则,更需要科学地构建瑶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互动发展的制度设计。应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保障支撑、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强化两者互动,提高耦合度,形成最大化耦合效应。要摸清家底,夯实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基石;解放思想,增强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意识;把握规律,提升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效能;创新机制,强化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5.
陕西作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新形势下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进行研究,在分析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对象、打造骨干品牌等路径,是实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延边州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国家、省里的政策变化,不断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路径,一边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旅游业有机融合等方面摸索出一条适合加强延边州乡村文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规划,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东北乡村文化是游牧、农耕和殖民文化的融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观察,缺乏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些年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人口外流严重,东北乡村发展停滞不前,不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东北区域文化特点、乡村发展缓慢、乡村治理行政化和乡村教育薄弱几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东北乡村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结合东北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经济、扩大主流宣传、提高乡村教育和改变乡村治理模式等对策,以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完成对东北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创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的专业性活动,能否服务于乡村振兴?如何参与?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在渊源、价值理念、目标功能、实践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契合,但也存在参与的认同、效果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从增强社会认同、提升能力、构建社会资本、建立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为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会带动文化振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普适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不少挑战,应从总体规划等方面完善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