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民主逻辑、绩效逻辑和制度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的逻辑是指引,规定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和方向;实践的逻辑是基础,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初心和使命,反映了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必然性;文化的逻辑是根基,提供了思想支撑、内在动力和实践维度,赋予其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民主的逻辑是本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人民民主的真谛;绩效的逻辑是优势,展现了相对于西方政党制度和苏联东欧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制度的逻辑表明,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新的执政和参政体制、新的政党制度范式和新的现代治理方式,为世界贡献出政党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疫情之下西方政党政治的治理危机频现,社会乱象频生。相较之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现出了强大的治理效能和活力。本文从治理效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于旧式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并从理论、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剖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著优势的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社会历史和实践之中,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种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制度优势贯彻于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6.
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风雨同舟的产物,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伟大的独创性。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奋斗目标的同心同向;亲密合作的政党关系;政党活动领域的广泛;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科学化;社会利益关系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有别于西方政党制度的伟大政治创造,其基本架构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将政党制度、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有效结合起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执政党和参政党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性在于:以亲密合作避免无谓内耗,在政党间建立起和谐的政党关系,创造了党政结合的党政关系模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各国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新的政党政治组织模式,开创了新型政党监督机制,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历史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有着独特优势,从党际关系看,政党关系紧密团结,形成合作治理优势;从党政关系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形成协商治理优势;从党社关系看,利益代表广泛多元,形成民主治理优势。要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坚持党对这一过程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要从主体建设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依靠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激活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双向发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制度供给,推动多党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自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来,学界加大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阐释。回顾2022年,学界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渊源、优势、发展及其关联性等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诸多颇有价值的成果。然而,由于该论题提出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有效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积极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经历了前后相续的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探索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创新发展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理论政策、相关章程和制度机制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优势.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熟发展的40年,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合作、充分展示政治智慧、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现代民主制度的40年,充分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考察,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论断具有充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是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掀开了我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实现制度化、法制化。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一种价值信仰,但终归要变成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来指导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基于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国情,探索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它既体现民主的价值内涵,又符合民主的程序要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合理性,也有逻辑的自洽性和制度的有效性,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和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其蕴含着独特的政治属性、结构特征、显著优势和地域特质,展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性、特殊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日渐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和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增添了亮色。当前,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围绕着力构建和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重要性,正确分析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根本理论基础、直接理论基础、重要理论基础,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新型政党制度蕴涵“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文化逻辑;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孕育,在协商建国中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臻完善,勾勒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7.
1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和特点。本文试就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诸问题谈点管见 ,谨以参考。一、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不是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集团主观意志的反映 ,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领导作用 ,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经历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新型政党制度生成和运行必然有其内在价值追求、运行方式、功能效用、检验标准。从价值追求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设计的初衷在于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运行方式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框架下开展合作;从功能效用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政治参与、利益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从检验标准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个人民民主的真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不断革故鼎新,优化政党监督环境,提升制度话语权,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