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6年来,走访了天山南北l56个城镇、街道、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平安、稳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各位同学晚上好,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关于法律文化的体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新中国法学的主要摇篮,是中国法学的研究重镇,也是我们法学研究者非常向往的地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法治虚无主义和法治浪漫主义。自从1995年提出依法治国以后,我感到当前中国不管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个是法治的虚无主义,一个就是法治的浪漫主义。我觉得,这是当前中国存在的两种倾向,也是两种思潮。目前中国在实务界,主要是法治虚无主义;而在学界中主要是法治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3.
人权的两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一、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人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无论是国内人权还是国际人权,既有普遍性(即共性),也有特殊性(即个性)。在一个国家里,任何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享有生命权、人身安全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最基本的人权,这是人权普遍性的突出表现。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里(如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人权制度变化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是人权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在现今的国际社会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承认和尊重《联合国宪章》提出的保障人权的宗旨以及《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所确认  相似文献   

4.
《法律科学》2005,23(5):48
要说中国目前改革中最大和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回答是三农问题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有异议。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者在这一点上认识是非常一致的。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是,解决问题总是在认清问题之后,这也应当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常识。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以下称《贺著》)是帮助我们认清农村社会真实状况的一本好教材。《贺著》是一部论文集,内容很丰富,我认为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创造的、作为全书论证基本线索的两个关键词,即社会关联、行…  相似文献   

5.
人权与主权作为现代国家社会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指出解决人权与主权之间的矛盾是判断国际行为是保障人权还是干涉他国内政的关键之所在,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今天已经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也是公民精神觉醒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德国学者耶林提出的一句著名口号"为权利而斗争",已成为公民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宣言书。可以看到,每一起事件的出现,都会在网络形成公民表达的海洋。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大家都觉得自己表达的是公理,代表着正义。一个人刚刚表达一种观点,很快就会有人口诛笔伐,往往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金山 《中国律师》2005,(12):18-18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即将落下帷幕。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恋恋不舍、心潮澎湃,总想让时间就停止在此刻,让我们继续为中国律师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让我们继续为中国律师事业的辉煌畅所欲言。本届论坛因为有了天津市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而更显隆重,因为有了众多海外及内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宣传而更显盛大,因为有了国际上两大律师组织的关注与参与而更显高端,因为有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律师同行、司法行政机关的积极配合和热情参与而更显活力。这是中国律师论坛的魅力,更是中国律师的魅力。无论是在我国法治化的进程中,还是…  相似文献   

8.
张磊  赵志坚 《法制与社会》2010,(17):287-288
在五四"新青年"面前,摆着内忧外患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半殖民地位,由此中国必须争取主权的独立;二是中国的半封建性质,由此中国又必须争取维护人权。但主权与人权何者更加优先,却是一个问题。"新青年"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困境。当今中国依然面临着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青年"们思想的延续,因此有必要梳理新青年在这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保障公民权利——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春福 《中国法学》2002,(6):169-174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的行为还是民众的心态都表明了这样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中国迈向法治化道路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在这幅将影响中国历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前,每个有责任的法学工作者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中国如何走向法治?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研究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本文拟从评价法治的核心指标入手,探讨一下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即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卫生与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置人权于中国公共卫生场域中的阐释。起因是2004年后——2004年,人权在中国入宪——当人们试图以人权作为转型中中国公共卫生的基础理念时,却发现从旧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走出来的中国公共卫生很难在实际上接受人权:是同样地保护每一个人,还是保护大多数人;是首先着眼于管理,还是强调国家对每一个人的健康权的积极责任,是在中国,公共卫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打击犯罪和人权保障结合,是一种必要,在中国也是一种探索。我们在追求实体真实的基础上,再来呼吁程序的公正严明,使二者做到最恰当的联结,是当今刑事侦查的任务。为此,我们既要确立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也要鼓励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并允许运用可能对供述自愿性构成轻微损害的讯问方法。①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诞生和成长始终高举自治的旗帜,大学自治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最普遍的价值信念和基本原则,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大学自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度的,当自治权的行使侵害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时,司法的有限介入就成为了一种必要。同理,司法介入也不是绝对的,它的介入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3.
邓正来先生在"全球化与中国法学"系列文章中洞见到中国法学在认知全球化时具有两个不自觉的理论设定,但是洞见到中国法学在认知全球化时具有两个不自觉的理论设定并不等同于对中国法学为什么会受到这两个理论设定支配的原因的揭示。经由分析认为邓先生实际上并没有为中国法学之所以会受其支配建立一以贯通的解释。现代化范式在解释中国法学为什么会受到这两个理论设定支配时所具有的缺陷,实际上是由于邓先生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基于论题的限定而没有给予另外一种解释现代化进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足够关注造成的。无论是现代化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人认知全球化的思想依据,我们不能单独从其中任何一者出发来解释中国学界在思考全球化时的思想依据,现在是我们重新反思的时候了!不仅包括对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也不仅包括对于特定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同样也包括对于忽视其中一者而试图仅以另外一者来概括中国学界的思想依据这种做法的反思,这三者同样都是试图简化中国人在思考自己未来命运时的思想理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请我来中国青年律师论坛,我想我是超龄了。但在心态和思维上我们每一个律师都应该是青年律师,学习学习再学习,是青年律师的一个本性,一个特征。精益求精更是我们55岁以下的律师不断的努力要干好的事情,国家1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高水平的法律的教育,不断的发展。法律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是从哪里来的?第一是从客户,从委托人,当事人而来。第二是从国家从社会来的。不过,我可以肯定大家都同意的是,无论是客户还是国家、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在法律服务需要专业的人,律师职业需要敬业。各位知道香港的一个巧克力广告是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兄弟讼田”一案中,县令蓝鼎元运用了不同于一般的办案手法,在使民事纠纷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使得破损的人际关系得到修复,给这个家族的重修和睦创造了机会。正如文中所说,此案若是一般断法,兄弟各打三十大板,将田地平均分配,结果会是什么呢?田地问题是解决了,然而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就会彻底破裂,手足之情也会荡然无存。蓝县令不同寻常的办案手法,让我们今人也为其拍手称赞。 在本案的处理中,有几个“亮点”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为纠纷当事人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易于纠纷的根本解决。民事纠纷许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在解决的过程中却往…  相似文献   

16.
这个题目蕴涵了一种意思,诚信现在还只是口号和准则,说得再委婉一些,诚信是一个价值追求。这与我们民族传统有一定关系,推崇的价值与习惯之间,时常会脱节,甚至会背离。我们的先哲把“信”列为五常之一,将其视为“大节”,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天人同一的高度,力褒诚信的价值地位。然而,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以上御下时,另有一个“术”的范畴,是将诚信“潜藏于胸”,“阴知佯示”,“端知伪问”,以种种狡诈来测试对方的真实想法。君御臣如此,风流所及,臣御吏、吏治民,主诈奴,奴欺主也无不如是,因…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夏天的一日,从北京出发,我们坐飞机到了南昌,后又从南昌坐火车到了赣州,再从赣州坐汽车到寻乌,整整用去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江西最偏僻的县城寻乌,就是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严能礼的家乡。 无论是寻乌的领导,还是寻乌的百姓,人们都说,“严能礼”这三个字,值得琢磨。  相似文献   

18.
春林 《法人》2007,(6):70-71
是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法律的高度完善,还是法律的高度完善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要时时思考的问题最近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都在关注着一个案例,案情大致为:两年前的一天,原告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官皮尔森把一身套装送到郑家洗衣店,但两天后来到店里取衣服时,却发现套装中的裤子不翼而飞。为此,皮尔森要  相似文献   

19.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3,(11):4-5
沈德咏:疑罪从无的实践理性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侦查、公诉机关还是审判机关,主观上当然都不希望出现疑案,然而,受制于各种现实的客观因素,疑案在一定条件下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疑罪从无就是处理疑案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和方式。疑罪从无是遵循认识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坚信事实真相是可知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们对于事实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实真相尚难以全面揭示。所以,无论是查清事实后判决有罪或者无罪,还是出现了疑案作出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20.
又到年关了,大家都开始准备年货了。注意了,这个时候,贼也开始置办年货了。他置办什么呀?当然是大家的钱包啦。这一讲,我们讨论一下出门防贼,也就是在公共场所我们怎么预防盗窃案的发生。我们说每一个人一生都可能受到三次犯罪侵害。我不知道你受到过犯罪侵害没有,如果你要是受到一次,你就应该偷着乐,为什么呢?因为少了一次。那么大家一听说三次犯罪侵害也别慌,三次犯罪侵害里面有两次是侵财,一次是侵人,也就是75%是侵财犯罪,25%是暴力侵人犯罪。所以,你这一生可能有两次要遇到小偷。那么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支招,看看你怎么不被小偷偷。公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