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人格权是著作权的重要权利内容。著作人格权转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法律问题。本文首先对著作人格权作了概念辨析 ,将它与民法上传统人格权作了简略的比较分析 ,并考察了两大法系、国际公约以及我国著作权法律实践和学术界对著作人格权转让的态度 ,最后给出了作者支持著作人格权可转让的理由。同时指出本文所主张的著作人格权的可转让是一种有限的转让 ,即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转让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就如何维护人格权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目前如何更好地完善我国的人格权制度,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使我国公民的生活更有尊严,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也是当今我们所要重视的严峻问题。在我国未来将要颁布的民法典中,对于人格权法是否独立汇编这一问题,我们也应该秉持着积极的态度,表示支持。因为人格权法的独立汇编,将对我国人格权制度的完善、规范起着强大的推进和发展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的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会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将会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现阶段的民法法律规范,死者是不存在人格权的,对于死者的保护仅仅局限于名誉权肖像权等。但是死者究竟是否享有人格权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也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死者仍然具有人格权,死者的人格权应当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在我国民法典中的确立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基础为人格权。个人信息具有独立的属性和价值,不能为其他具体人格权客体所概括,与一般人格利益相比具有特殊性并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类别。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崭新的具体人格权,是信息时代民法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个人信息保护应当在民法典人格权法编的一般规定中加以明确,个人信息权应当在人格权法编中独立成章。  相似文献   

5.
转型社会中,各种新型人格利益层出不穷。但在人格利益转化为人格权上,却存在着利益泛化为权利以及权利的绝对化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权利的确定中,不能有效运用法治思维进行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另一方面,在权利的保护上,长期的“立法中心主义”造成诸多新型人格权利难以通过司法程序有效救济的僵局。所以,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及其保护必须诉诸“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转换,并把新型人格权利的自然权利属性和伦理价值诉求变为可予以司法救济的法治诉求。此过程主要表现为裁决中的法律方法运用。如通过法律解释方法探寻案件裁判的法律依据;通过利益衡量方法明确权利泛化及冲突的权衡标准;以及通过法律修辞方法拨开笼罩在典型人格利益纠纷案上的权力或道德修辞迷雾。  相似文献   

6.
刘金露 《学理论》2013,(4):124-125
从案例出发阐述了一般人格权的内涵以及与具体人格权的关系,将其内容概括为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的立法保护模式有三种,我国应在民法典中单设人格权编对其做出规定。司法实践中应合理限制一般人格权的适用范围,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人格权"是一个关系到民法典整体结构与立法进程的法律问题,需要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肇始于西方的概念,对国外先进人格权制度的吸收与借鉴是我国相应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构筑,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考察法律传统中的内在人格权制度因素,需要立足中国古代身份制度这一土壤,具体分析传统法律对人格利益的保护与法律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基础。同时,结合域外理论范式与我国百年立法经验,支持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否定一般人格权制度,并对人格权类型化作出简要分析,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章桦 《学理论》2010,(24):202-203
人类胚胎是人类生命状态在发育生物学上的最早阶段,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限制,所以长期被法律所忽略,也就没有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胚胎逐渐有了发展成为生命权主体和客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胚胎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人类胚胎是“人”,通过具体阐述胚胎的权利及其保护价值,并就我国的法律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让胚胎在立法上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人格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尊严。为了全面维护人格尊严,就必须确认和保障自然人的人格权。人格权属于民法中的新生权力,而且人格权制度在民法中也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制度。加强和完善人格权制度,代表了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通则》将经济联合进一步冠之以“联营”的名称,这时,“联营”并不是“联合经营”的略语,而是经济联合组织的法律名称,依据在民事活动中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和方式不同,联营被划分为一般协作式、合伙式和法人式王个层次,理所当然,这三者的法律地位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一般协作式联营只是经济协作关系的长期化、稳定化,也并没有一个新的组织体成立,本质上与经济合同关系并无二致,放在此不加赘述。本文着重讨论联营法律地位并对法人和合伙联营的财产责任相悻的“保底”问题进行分析。一、法人式联营的财产独立性问题法人式联…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产品,这些标识商品鲜明特色的地域名称就是地理标志名称,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起步较晚,本文分析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国际上的立法模式,梳理了地理标志名称的法律性质,厘清了其权利谱系,提出了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路径选择,即把地理标志名称权写入民法典草案的人格权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对形象权并未在立法中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对出现的形象权纠纷案件都是通过人格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保护.这四种保护模式在具体适用上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也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在我国将形象权纳入立法之前,司法审判中需要拓宽思路,通过把握形象权的本质属性作出科学公平的裁判.  相似文献   

13.
史小凤 《学理论》2011,(30):72-73
生育权乃一项基本人权且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干涉,生育请求权之说存在法律逻辑错误。夫妻双方享有平等的生育权,应充分协商,共同行使。夫妻因生育问题发生冲突,不能简单以侵权论,若导致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可诉请离婚。  相似文献   

14.
李彦 《学理论》2010,(5):79-81
针对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我国劳动立法对其是否受法律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立法还存在比较混乱甚至矛盾的情况,这为司法实践中处理事实劳动关系纠纷带来了困惑。本文对我国事实劳动关系法律保护中的不足及立法建议进行了探讨,以期解决事实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问题,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其主旨在于保护自然人生活的自由和精神的安宁。我国民法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畴进行保护,方式间接,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不利于隐私权的法律确认和保护,应予修改。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3)
精神财产权是由人格权与财产权交叉部分脱离人格权与财产权以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与人格权、财产权相并列的第三种权利,包含知识产权和形象权。人与财产的关系经历了"结合—分离—融合"的三个阶段,我们已进入财产与人融合的阶段。精神财产权必然走上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重构民事权利体系的新路径。形象权发生在这新路径下其保护对象应当包括真人形象、虚拟形象、与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物品形象三大范畴。  相似文献   

17.
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民法通则、单行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保护公民人格尊严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但是,现行立法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存在一定不足:思路不够清晰;宪法与民法的相互协调不够,民法对宪法规定的落实不到位;缺乏更具体的法律规定.完善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立法的具体途径是:宪法应明确人格尊严的地位和性质;未来民法典应在对一般人格权作出规定的同时,补充人格权与宪法人格尊严的协调性规定;强化具体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8.
贾维 《学理论》2012,(33):78-79
如何完善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关于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具体规定较为笼统,许多具体问题在法律规范中并没有加以明确规定。在对我国现行商业秘密刑事保护规定分析的基础上,就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立案、管辖、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相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完善,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王延荣 《各界》2009,18(11)
本文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公布实施后,通过审理张某某等人诉西宁某公司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一案,涉及植物生存状态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问题.<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及赔偿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侵权行为结果导致受害人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时,侵权行为是否侵害了受害人的配偶、子女的配偶权、亲权等权利,配偶、子女受到损害是否属于精神损害,能否得到精神赔偿,<解释>未作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宗旨、作用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探讨,论证以人为本、权利在民的法律公平原则和建立保护特殊受害人的配偶、子女获得精神损害抚慰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法人犯罪(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人刑事责任在美国法律中虽然属于相对崭新的领域,但目前正呈迅速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在一个有着相关民事赔偿规定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必要规定法人刑事责任;而且,追究法人刑事责任在实践中带来了过分威慑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