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17):5-5
端午文化亟待弘扬 6月2日是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历史上形成了佩香囊、门户悬艾等十多种民俗。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传统习俗和仪式已被逐渐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端午节几乎成为单纯的“粽子节”。民俗专家呼吁,端午节期间应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唤醒对端午文化的认知,并回归到屈原爱国、为民、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人的端午     
张光茫 《世纪行》2013,(6):43-4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一诗,描述了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一种起源。那现当代文人的端午节,又是什么样子?看文人笔下的端午,则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著名作家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12)
<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许多喜迎节日的习俗,如龙舟竞渡等庆祝活动;端午节,也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在各地所有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而闻名海内外。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相似文献   

5.
李耀华 《政策》2013,(10):71-73
<正>"五月五,过端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向以包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秭归县屈原故里的这一端午习俗,传播了屈原之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历史厚重,节日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习俗特征显著,极具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2009年9月,由我省牵头,联合湖南江苏两省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6.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揉合在一起,形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福建省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时期,蚶江曾有为“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2,(7)
<正>本期落版的时候,也落了遗憾在心头。不是没想到,是六月里的事多,大事多,多得令编辑们都舍不下。眼前,唯有借这方园地了此憾事。毕竟,"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说起端午,纪念的事儿不少,有佩香囊、悬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各种各样的过端午节的习俗。这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又称端阳节的端午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以至于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传说故事也多种多样,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相似文献   

8.
《传承》2006,(2):15
一位韩国专家表示“,祭”和“节”两者并不相同。“祭”是指活动“,节”是指一个纪念日,比如春节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每个国家、地方都会有自己特别的活动内容。如果单就某个节日“申遗”,是根本毫无意义可言的。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12,(7):2
端午节本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今天的人们似乎除了买粽子、买艾叶、搞搞龙舟赛,就没其他内容了。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了"伪形"文化,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2)
<正>"端午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一首儿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民间地方还纷纷举行最具代表性的划龙舟比赛等大型公共活动。在初夏的晴明热烈中,在浓浓的粽香和喧闹背后,端午节透着中华各族儿女对屈原爱国情义的缅怀、追思,以及对优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继、坚守。  相似文献   

11.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18):5-5
端午节被指沦为"吃货节" 调查冠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正在沦为“吃货节”,仅剩下吃粽-y=、赛龙舟之类的表层热闹,精神内涵却逐渐消失。舆论指出,端午节必须走出重经济轻文化、重利润轻价值、重吃喝娱乐轻人文关怀的怪圈,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才是端午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同是早已闻名于世的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闽南,带来了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它与闽越族的“龙子节”  相似文献   

13.
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端午节,则是屈乡人纪念屈原的日子。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故里的人们划龙舟、挂香艾、吃粽子、办诗会等各种形式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从古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国务院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至。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  相似文献   

15.
端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是"图腾的节日"、"龙的节日"。"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于6月3日至7日在嘉兴举行。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和端午节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嘉兴端午习  相似文献   

16.
刘伟 《湖北政报》2010,(13):2-2
<正>6月16日,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由国家文化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在屈原故里秭归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7.
每当农历五月,正是榴花似火,红杏溢香的时节。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今年端午节为公历六月六日。端午节,本名端五节。我国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前“午”和“五”是通用的,故把五月也称做午月。端即开端、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又因有“五月五日曰端阳”的说法,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一。据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推测,端午节原是古代位于我  相似文献   

18.
任志强 《传承》2006,(2):12-15
2004年端午节,就在全国各地正纷纷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媒体突然曝出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在屈原的投江地——岳阳,2005年5月9日,岳阳市政府召集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就“保卫端午节”召开专门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全民总动员”参与“申遗”,要把“申遗”提高到政治的高度。与此同时,韩国方面称其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节”。2005年6月11日,即端午节当天,中韩两国学者还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并提出由中韩共同申遗的解决方案。不过国内许多媒体以及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端午节不会被韩国夺走,韩国申遗并不具备基础,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从形式到内容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天下     
《人民公安》2007,(12):4-4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6月19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指出,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叶和菖蒲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据高成鸢介绍,端午节,在  相似文献   

20.
林长华 《黄埔》2013,(3):90-92
菖蒲旺生,粽子飘香,又到情趣盎然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