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国,被称之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形成了中国史学的主流或“正统”,而作为二十五史体裁的纪传体叙事,则构成了中国历史叙事的主要传统。考虑到本纪在所有二十五史中都处于位列第一的核心位置,我们认为,本纪所代表的世系叙事在中国历史叙事传统中有着特别的重要性,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血缘意识所具有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由于本纪存在于全部“正史”之中,并在其历史叙事中起着“纲纪”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以本纪为代表的世系叙事构成了中国历史叙事传统的主要模式|而在这一叙事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宗庙这一特定的建筑空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如果说,宗庙是宗族世系的空间化的话,那么,以“本纪”为代表的世系叙事则是宗族世系的文本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叙事始终是困扰西方知识界的理论难题.无论是德里达式以符号游戏截断语言指涉,还是福柯式以话语结构置换文本叙事,后现代历史诗学都无法避免其所固有的表征危机与理论偏执.新历史主义在对历史终结论的认识论批判中提倡从传统社会史到泛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使历史诗学在文化研究的关照下突破文本主义牢笼而实现文化与文本的形式对话和阐释共鸣.  相似文献   

4.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2002,(10):19-20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5.
艺术思辨王国的历史足音──20世纪西方文论的社会学诠释欧阳友权20世纪西方的文艺理论是以新说蜂起、流派纷呈而别具异彩的。由于文艺创作上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的波诡云涌,以及诸多哲学流派、心理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的加盟,使得这个时期的西方文论从范畴到体系、从观...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的启迪影响下,以弗斯(Firth)为首创立的伦敦学派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颇有影响的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一脉相承,自成格局。从伦敦学派的理论继承和思想发展沿革可知,不同的语言研究理论,其思想渊源都不是无中生有、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传统与继承、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理清语言学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学发展的方向,加深对语言和语言学本质的认识,为今后的语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的理论在西方后现代理论中独树一帜 :从意识形态分析入手 ,揭示了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扩张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 ;坚持理解后现代文化的历史的和辩证的立场 ;反对对后现代文化进行道德上的评判。詹姆逊主要是在审美和文化、政治批判意义上来谈论后现代主义 ,由此导致了他对后现代文化的不恰当的理解和判断上的暧昧 ,具体的论证也出现了许多漏洞。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及其批评实践已经给我国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学界接受的情况看 ,介绍、翻译、照搬的较多 ,但缺乏价值判断和深入具体的分析 ,而且对其理论的局限性认识得也不够充分。我们应该结合特定历史、文化语境 ,清理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及其对中国文学 (文化 )的影响 ,强化问题意识 ,以促进我国文学 (文化 )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彭艳虹 《求索》2007,(7):143-145
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大变革中,语言和语言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源泉。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普遍产生了“反形而上学”的思潮,以不同的方式来解构哲学。这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表现特征。本文的任务在于,借用后现代哲学思想揭示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侯方峰 《求索》2013,(9):87-89
历史叙事写作在西方史学史中曾占据中心地位.但在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这一写作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叙事体复兴的趋势,但相关争议远未结束。本文分析了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理论背景:史学科学化对其“求真”“求规律”能力的质疑.并简析了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对历史叙事独特价值的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历史叙事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写作模式,可以与分析体的历史写作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1.
刘璐 《理论月刊》2012,(3):88-91
作为史学性理论小说的典型代表,安伯托·埃柯的《傅科摆》通过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符号化水平上的处理,展现了文本和历史被结构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埃柯运用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构架和构架断裂来显示后现代矛盾,借此将历史的呈现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本文分析了作为符号化世界的《傅科摆》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埃柯解构历史叙事的神圣化、揭秘历史与书写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了解埃柯本人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吕宁  张宇坤 《理论月刊》2010,(5):100-102
后现代法学是一个当代西方较为明确发展的法学流派,其质疑理性的法律主体和法律的自治性,否认法律的普遍性﹑确定性、和中立性,批判法学的一元本质论。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再建构,这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具有建设性的启示意义。但是后现代法学在具有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来说,沿着现代法学的道路发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形成和内涵进行深入地研究.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较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它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女权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深刻影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两个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流派,有必要把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吸收、借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栋  王聪 《求索》2012,(8):200-202
意义理论研究从最初分析哲学传统对指称确定性的追问,过渡到后分析哲学视阈中意义解释的不确定性。意义的解释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以戴维森的一元论为代表的后分析哲学意义理论对分析哲学传统中概念图式二元区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认识论上表现为反对表象主义。但这种对基础主义和表象主义的批判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反叛。后分析哲学视阈中的意义理论研究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哲学后果。  相似文献   

15.
李军 《前沿》2012,(20):119-121
当代中国改编电影的叙事伦理宏观上看经历了从现代伦理到后现代伦理的变化,喜剧感始终是中国电影改编叙事中的重要支流,伦理叙事作为修辞术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逻辑,在改编叙事中发挥着吸引观众与传达意识形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一个批判的角度指出了理性主义模式对政治权利元持有者的藐视,又在公众立场上寻找话语权的出让、公信力和政策质量的内在逻辑,解释了政策过程中公共话语权出让的内在成因和必要性,我们顺着后现代话语理论的逻辑,通过对后现代情境特质的分析,声明了在错综复杂的公众话语源流中政策主体的话语审视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提升公共政策质量提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本质主义与当代叙事的人生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语言学转向,语言透明性与叙事合法性受到质疑。西方叙事摆脱不了主客对立逻辑,以准确的语言穿透叙事的隔阂达到意义本质,形成基于认知客体的知识论启蒙模式;中国叙事则抛开言意对立问题,以主体境界避开语言叙事,形成基于认知主体的道德论启蒙模式。反本质主义对言意关系的清理、对启蒙叙事的消解,昭示当代叙事将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话语,成为主体价值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