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念 《广东民政》2009,(11):20-21,29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土地的多种形式流转,适度提高农地经营规模。这是根据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现实和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决策。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摆脱小农经济,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农村土地流转能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是使非农就业、迁移到城市居住的农民摆脱土地束缚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3.
唐茂华  陈丹 《长白学刊》2009,(4):99-103
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但台湾地区和日本农地经营的历史进程表明,农户数量而非农业就业人口是其决定性变量。据此来看,中国的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也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避免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进一步蔓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框架下推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否则必将损害中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4.
舒晓 《今日浙江》2008,(21):16-17
近几年,浙江省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开始进入以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利益驱动为特征的较为理性的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65.76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3.5%;涉及流出土地农户240.78万户,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25.6名,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比例均连年有所增长。但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米霖  孙妍 《长白学刊》2015,(2):98-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农用耕地作为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宝贵资源,具有数量稀缺性和肥力可再生性两大特点。高效地发挥有限农地的生产潜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日益凸显的人地矛盾,健全而完善的农地流转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农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地流转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巩固农地生产潜力,但在实践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二元土地所有制下的制度安排加剧了农民与集体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制度约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农地流转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不充分,实现规模经营的政府服务水平不到位,实现规模经营的配套改革措施滞后,制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为此,应差别化引导土地规模经营,走高新技术型和高附加值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政策扶持和创新性的用地政策保障,加强对土地规模经营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现行土地管理办法,助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7.
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农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保真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不断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型农业种养大户,加强农地流转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则是破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西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农地规模经营却面临一定困境,主要有农地流转问题较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难转移、农民传统小农意识深重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等。笔者通过分析江西农地规模经营现状及问题,探讨了江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可行性,并提出江西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左阁 《重庆行政》2015,(4):41-42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在不违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农村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适度发展家庭农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利益协调推进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着眼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分享、风险防范、利益调控等机制创新,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1.
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根本障碍是利益失衡,给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利益协调推进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着眼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冲突,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分享、风险防范、利益调控等机制创新,采取区域实现、分类实现、特殊实现三条路径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2.
论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农村土地流转及其规模经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区愈加多元化,社区信任持续弱化,并伴有社区规则、农民职业转型及市场交易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农地流转市场扩展和土地规模经营。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根源于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及社会结构的二元悖论,本质上是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传统与现代的结构性矛盾。确立农地流转储备金制度、促进政府有效介入、打造社区共同体以及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降低农地流转市场中不确定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1 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地处豫东南的农业大县沈丘已推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6年之久。这项作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性工作现状如何?制约因素何在?在规范操作上有何对策?2014年12月,沈丘县  相似文献   

14.
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创新农地金融迫在眉睫。我国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属性的完整性,限制了农地抵押权能的发挥。当时立法禁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出于该制度不利于保护集体成员权、不利于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利于保护国家耕地的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民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弱化,农业规模经营开创了农业经济的新局面。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合乎法理的,也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应明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标的物,以实现物权;重构土地所有权的权能,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束";修改相关法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并建立配套制度,以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在立法层面上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词,用以涵摄农地利用与变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十多年过去了,农地流转依然存在种种观念上的羁绊和制度上的困境,难以顺畅运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6.
农地经营权流转对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地经营权流转还存在着结构不协调、规模偏小等问题,流转期限不相匹配是重要原因之一。农地经营权流转期限是转出户、转入户以及村干部三方博弈的结果,而较长的流转期限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事实上,转出户、转入户和村干部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将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做出符合自身的最优行为选择。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的主要方法。为此,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扶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创新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兼顾转出和转入双方合法权益;强化村干部管理制度,防止其贪腐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下,土地对农民而言一方面是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同时也是束缚他们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绳索。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对农村地权加以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地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所有权流转、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等几方面。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当前农村地权变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动态,将有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与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易可君以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和家庭“承包制”为特征的第一轮土地承包的施行,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和飞跃。但在发展变化了的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下,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为了克服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局限性,第二轮土地承包对土地家庭...  相似文献   

19.
《吉林政报》2015,(1):14-20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全文如下。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  相似文献   

20.
桂华 《思想战线》2019,45(3):133
制度创新是改善经济绩效的重要手段,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国家政策调整的方式实现。以第二轮土地承包为契机,国家政策干预从基本经营体制方面,深入到农村集体内部的地权配置上,打破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承包自主合约关系,走上了强制性制度变革模式。在较少的政策干预下,国有农场自经营体制变革以来,一直保持农地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农场内部的资源配置通过自由协商完成。国有农场基于自主合约完成的地权配置,在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方面皆具有优势。国有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构成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