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半月谈》2004,(5):29-30
以人为本求发展,教育是起点公正的第一起跑线。然而在有着“重教”传统的亿万中国家庭,教育负担正成为一大心病。高等教育收费动辄数千元,基础教育“乱收费”层出不穷,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教育腐败,教育负担正成为亿万家庭捂紧  相似文献   

3.
家庭文化建设刍议———关于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思考甘肃省妇联副主席周永革如何认识家庭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代特点,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更加富有成效,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一、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巩建华  刘伟 《前沿》2008,(8):176-17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赖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化。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中和文化”的内在文化张力和外在文化影响日益突现。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弘扬“中和文化”,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多得的素材,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追寻价值和意义,创造美好未来的文化基础,是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理性依归,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解丽霞 《岭南学刊》2012,(2):120-124
广东家庭文化建设应围绕幸福广东和文化强省的建设宗旨,以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家庭文化为基本目标,针对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五大影响因素和家庭内部的三大问题,拟采取“五位一体”的宏观建设战略和“三大文化”的微观建设战略,以此提升全省人民的道德美化感、文化认同感、人文关怀感、家庭幸福感与社会和谐感。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丰安 《求索》2011,(12):60-62
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文化只有历经“知识化”才能进入具体的实践领域,软实力是实践域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具有内在逻辑。从政党文化概念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走出“文化困境”的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2)政治冲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实践逻辑;(3)“党建国家”模式的确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7.
为“一进一出”创造生长点韩长赋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开始的。十八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也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新的起点。几亿农户是中国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8.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我们应当响应时代的召唤,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新时期浙江文化工作新局面,积极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开展,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章丘市以实施“文明细胞”工程为抓手,开展了“我爱章丘、我爱我家”十万家庭文明行活动。一是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了“读书、健身、立业”为主题的“三个一(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年精读一本书,每人掌握一项新技能)”家庭读书活动。市里统一编发了《市民精神文明建设读本》,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在全市908个行政村建立200余个电子书屋,指导城乡群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先后涌现出学习型家庭2000余户;  相似文献   

11.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个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在政治和学术上用的都比较多。“新的历史起点”与“新世纪新阶段”等提法,既前后相承,又有所差别。“新的历史起点”在时限上以及涵义上,有独特的所指。“新的历史起点”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特殊时段,基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是个体道德化的摇篮,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冢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4.
优化社会细胞建立美好家庭──第三届全国“美好家庭”(恩威杯)评选活动推出10户金、银奖候选户本刊讯1994年是“国际家庭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家庭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具有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家庭楷模,优化社会细胞,引导更多的家庭弘扬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05,(4):19-19
在实施家庭文明建设工程中,山东省妇联积极探索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新途径,从1997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以“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美在家庭”活动。近年来,根据全国妇联“美德在农家”活动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抓好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作为“美在家庭”活动的工作重点,以推进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教育科学化、家庭生活文明化、家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为目标,创新载体、发展阵地、建设队伍、强化机制,推动了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文化活动阵地是开展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2,15(2):85-87
个体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有自己的特殊路径,这就是直接由家族至国家,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有自己的特点。一、家庭伦理是宗法人伦人伦,中国人常称为“天伦”,意思是说它是人最自然不过的本性与本质关系。氏族制和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关系,原是人的自然血缘、婚配和长幼等亲属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纽带,他们之间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自然的。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等。但后来确立了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与“仁”的文化,这种人为的文化创造改变…  相似文献   

17.
新年的时候,收到好朋友发来的邮件,题目是“80后而立了”。这才意识到,我们这些顶着“新新人类”的光环和“小皇帝”的标签成长的一代人,已然是国家的栋梁。80后将承担起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多重责任。有人说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同样需要一次旅行来挥别曾经或是放浪不羁或是热血澎湃的年华,在行走中为自己确立新的起点、新的方向。在时代的变革中,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发展水平、稳定状况和文明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反映在家庭领域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重视家庭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安定、进步.一、家庭文化活动的由来与发展家庭是妇联传统的工作领域,50年代围绕“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活动;60一70年代开展这一活动的着眼点是促进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视野不断拓宽,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李冀平 《政协天地》2013,(11):18-20
泉州在义化部今年主办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从苏州、杭州、黄山、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等10个人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泉州是一座具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的城市。她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方第一大港走来,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辉煌的业绩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展开的,他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都离不开中国文化这个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实学原典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才构建起他恢弘的理论体系,才架起了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成功桥梁。实学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始终贯穿在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中,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起点和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中国实学与实学思潮 什么是“实学”?所谓“实学”,是指宋代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所谓“达用”是儒家“内圣外王”原则的运用。宋明实学家认为,只有将“内圣”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