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死观耐人寻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他大张旗鼓地营造陵墓,表明他相信人总归是有一死的,恢宏的丽山园就是他百年后的藏身之地,他希望在这里可以保佑帝国江山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他又听信燕赵术士的蛊惑,屡屡花费巨资。  相似文献   

2.
三皇五帝说     
三皇五帝说三皋: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六种说法:l、天皇、地皇、秦皇《史记·秦始皇本纪》)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为《河图》《三五历D3、伏各·女用·神农(《风伍还3·皇羹将》5!《春秋纬运斗枢》)4、伏各、神农、祝融(《白虎通》)5、...  相似文献   

3.
韩非入秦辨     
韩非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借其生平事迹传世甚少,出使秦国几乎是他唯一的重大政治活动。令人遗憾的是,仅此也被曲解了。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称:“韩非的政治理论,深受秦始皇的赞许。经李斯介绍,秦始皇出兵把他从韩国要了过去。这也正中韩非的下怀。但他的法术之学早已为李斯所蹈袭,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李斯、姚贾等所暗害。”(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则谓:“秦攻韩求韩非,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李斯伯韩非得信任,进谗言杀害韩非。”(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对此介绍稍有不同:“秦王政看到他(韩非)的著作,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不久,遭到季斯和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二三三年(秦  相似文献   

4.
周寅斌同志在《南岳史略》(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之衡山”一语,断定“秦始皇曾登衡岳”。这是值得商榷的。 按《史记》原文: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彭水(今江苏徐州市),“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即今岳阳君山)祠,逢大  相似文献   

5.
焚书     
<正>中国科举就是中国皇帝驮在背上的圣人,圣人一日不下地,皇帝就一日直不起腰来。李斯附在赢政耳根嘀咕了几句,赢政说:“烧!”于是火光熊熊,纸蝶飞舞,诸子风流幻作黑云一片、青烟数缕……这就是震古慑今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一把火,烧尽了“天下《诗》、《书》、百家语”,留下的仅为“医药、卜筮、种树书”;秦始皇埋掉了460余名儒生,幸免的无非是一群掮客、帮办、“布道师”。李斯同为苟学门生,摇身间使出了川剧里的变脸,白脸时嚷着“禁绝私学”,黑了脸便要践踏同门,转眼间儒生死绝,天下太平。秦始皇在这个没有杂音的国度里呆了14年,他这边蹬腿一走,秦朝历史便告曲终奏雅。  相似文献   

6.
《大秦帝国》是展现中华原生文明的第一部"以法治国"的悲壮史诗。作品以强大的历史气场、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商鞅、李斯、秦始皇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弘扬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大悲剧,但孙皓晖对秦帝国反人道、反文明的暴力专制问题,没有给予深刻的历史批判,这是《大秦帝国》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8)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贞之《史记索隐》认为"古文"是指伏生所传《尚书》。另有诸家认为"古文"应指用先秦文字所写就的典册旧籍,如《左传》《国语》等。从时间角度考察,司马迁与伏生并未产生交集,故《史记索隐》之说有误。《史记》通篇未曾提及《左传》,其成书年代亦有待商榷,故诸家举例《左传》亦不严谨。  相似文献   

8.
《史记》热烈歌颂从黄帝的"万国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到汉武帝的开拓边陲三个波峰期的中华大一统的巨大业绩,并综合论述国家构建中的战争功能、制度演进、德力转变与人物作用等的相关因素及其理政经验。  相似文献   

9.
《前进》2020,(8)
正慎到,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因其年长学高,世人尊称为慎子。慎到的生卒年不详,因而说法也很多,有说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5年,还有说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15年。就其思想特质,可以说他既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也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曾经是"稷下学宫"的领袖学者,《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现存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8)
<正>随着《大秦帝国》的热播,秦为何能从战国帷幕初开时偏居西陲一隅的落后一员,最终扫六合、成一统?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汉初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剑桥中国秦汉史》则认为"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六世之余烈"?秦百年向帝国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论其要,是人才。时人李斯就说过,秦之所以"跨海内、制  相似文献   

11.
史素昭 《求索》2014,(10):166-170
学术界往往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研究《史记》,但《史记》的服饰描写也极具特色。《史记》人物着装体现身份等级;《史记》服饰色彩彰显尊卑贵贱;《史记》服饰体现了"中和之美"。因此,《史记》的服饰描写深合儒家学说的核心"礼","以衣现礼"概括了《史记》服饰描写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2.
陈胜,字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道:"如果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不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诚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多年间,诸多王朝兴亡交替,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似乎有一个循环周期。后有战国阴阳家谓之"五德终始说",即宇宙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这关系着王朝命运兴替。  相似文献   

14.
薛锋 《中国人大》2012,(21):48-48
有人说,卖官鬻爵之风起始于晚清,其实,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最早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43年,国内发生蝗灾,于是秦始皇发布命令,准许百姓交够千石粟米,便可进爵位一级,"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的卖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  相似文献   

15.
长沙古无“青阳”之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的名称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周成王时各地献方物,就有 “长沙鳖”的记载。《史记·越世家》云:“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索隐:“则犨、庞、长沙是三邑也。”正义:“庞、长沙,出粟之地。”光绪《湖南通志》称:“周始名长沙,春秋战国时为楚黔中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以原楚黔中郡东南部设立长沙郡,郡治设在湘县(今长沙市区)。西  相似文献   

16.
《前进》2018,(8)
正滔滔漳水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奔涌而下,进入华北平原。在漳河之滨的河南省安阳市北20公里处至今保存着一处碑墙,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慕名参观,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西门豹祠遗址。这里有石碑三通,分别是宋、明、清三代重修西门豹祠的碑记。西门豹的故事国人早已耳熟能详。《史记·魏世家》记载,西门豹守邺,而河内安定。《史记》本没有记载他的传记,但是褚少孙认为他的功绩"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  相似文献   

17.
《前进》2018,(3)
正禹,又称夏禹,尊称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圣古帝,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学界对大禹是人是神,历来颇多争议。《史记·夏本纪》说他名文命,是鲧的儿子,黄帝的玄孙。《史记索隐》指出:禹是鲧的儿子没错,黄帝的玄孙不可信。说到大禹,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治水的故事了。先疏后导终获成功相传尧的时代洪水泛滥,百姓生活极其艰难,举目四顾,满目荒芜,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孟子·  相似文献   

18.
一念之差     
常言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平日里读读书,总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兴衰史,翻开秦代历史必然说到李斯。李斯因辅助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被封为丞相,功绩盖世。他从楚国的一个“上蔡布衣”跻身秦国丞相高位,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智慧。秦国并吞六国后,李斯又辅助始皇巩固政权,实施各项政治措施,如“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即统一度量衡、律法、文字)这些主张使秦国日益强大,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李斯的功绩是巨大的,正如司马迁所说;“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可惜具有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禁书运动,比如秦始皇时代曾采纳宰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并明令民间严禁收藏《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有违反法令者,满门抄斩,称之为“挟书令”;还有就是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出于狭隘的民族心理,对汉族书籍中一切有碍清朝统治的民族主义内容严加删削,甚至不惜大兴“文字狱”。在所谓“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各种各样的文字狱不绝如缕。鲁迅先生在他晚年的《病后杂谈之余》等杂文中,对清代的文字狱痛加诋呵,认为这是野蛮民族的暴行。近  相似文献   

20.
经典著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不朽价值,同时也来自于历代读者的阅读与消费、传播与研究。"史记学"的形成过程,就是《史记》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过程。20世纪以来,国内的《史记》研究,由"史料学"向"史记学"发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向多样化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史记》研究也向集体协作发展,并与现实结合,逐步走向世界。这些新成就的不断出现,正是《史记》经典著作生命力延伸与扩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