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声》2010,(11):86-86
<正>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并将重庆定之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同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2.
娄贵品 《思想战线》2011,37(2):141-142
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历程中,"西南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早期的"西南研究"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有着较深厚的积累。"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西南边疆的地位空前提高。为加强西南边疆的研究以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教  相似文献   

3.
抗战西迁,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移驻西南,人口与资金亦内移西南。为了经济抗战和建设西南,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游资。但囿于战时的特殊环境及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不当,加之资本的趋利性等原因,内移西南的资金并没有真正导入生产领域。它们浮游于社会,没有正当用途,随时做投机和囤积的营生,搅乱经济秩序,给西南大后方经济建设带来诸多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4.
战时新闻传播置身的法律环境包括国际法律环境与国内法律环境:国际法对抗是战时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战时国际法宣传的传播效果显著,国际法对战地记者的权利与义务均有限定;国内法环境指平时法和战时新闻管制法。战时新闻传播法律环境的特性体现为非常性、军事性、指向性、保密性。  相似文献   

5.
张晓哲 《两岸关系》2007,(12):15-17
学术论坛还原台渝历史渊源.1937年,在日寇侵华的硝烟中,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在地,重庆谱写了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失去了"基地"武昌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俨然成为战时高校中的"孤儿"之一,1938年底依靠湖北旅渝同乡会的帮助而寄居"宽不上二丈的米市街".在重庆南岸复校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在"无序"中困苦备尝,乞怜平价商品、举债银行度日、公演募捐,其艰难维持的窘状无疑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生活样态的一个缩影.在"无序"情况下,学校依然按照"有章"规范来施教育人,仍维持三学院七学系的学科体系及商学办学特色,并积极接收借读生及宣传抗战,同时,亦努力加入"国家队",主动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训,但是,限于其体量过小及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等因素,学校由私立转为国立的努力未能成功."无序"与"有章"并存,在"私立"与"国立"之间挣扎,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存逻辑.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继沦陷于日寇之手或成为战区,国民政府不得不西迁西部地区的战略重镇——重庆。重庆遂成为战时  相似文献   

9.
张莉 《求索》2011,(3):242-245
为加强国防力量,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急需征调民工赶修国防工程。作为大后方重心的四川省政府,奉国民政府有关机构的命令,征调大量民工短期内构筑亟需的国防工程。为如期完工而配合战局,在征调民工机制方面,国民政府规范机构和程序、改进原则和方法、加强组织和编制。虽然征调民工的机制在实施中存在弊端,但总体上符合了时局所需,从而保障了战时劳动力的供给,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巩衍杞 1940年12月生,山东宁阳人。1966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入伍,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军文化教育大队教研室主任等职。现任本院教研部中文教研室教授,战时新闻工作、军事新闻编辑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军事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任总政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开设过《写作》、《大学语文》、《古代汉语》、《新闻修辞》、《战时新闻专题研究》等课程。1988年获全院观摩教学第一名。副主编出版教  相似文献   

11.
郝银侠  刘伟 《求索》2013,(4):60-6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增加粮食生产的策略首为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次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辅以补充农业劳动力。此种战略既符合当时我国农业现状,更是战时的一种必然需求。不过,在面积增产因土地的有限性而不断下降之时,国民政府逐渐加重了单位面积增产的力度,惟因各种条件限制,效果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反映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而受到普遍重视。战时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剧烈变动,赋予战时新闻评论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使其与战时舆论的关系更为紧密,互动更加频繁,作为舆论宣传与斗争手段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与张扬。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爆发。为适应战时需要,整个中国进入了非常时期。国民政府迅速建立了战时政治体制,调整了军事指挥机构。同年8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51次会议,决定设立国防最高会议。依此规定,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策机构。蒋介石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获得了指挥全国党、政、军,并便宜行事之最大权力。3天以后,蒋介石在南京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忆旧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发动了“七七”侵华战争,践踏我国土,蹂躏我人民。1938年,华北、东南沿海地区大部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亦陷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面对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全国人民抗战情...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战时的重庆经济之所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方抗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却与海外华侨以各种方式给予经济支援密切相关。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展现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华侨对陪都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克服战时财政困难,解决军需民用及支持长期抗战,在精减和改革财政金融机构的同时,实行了开源节流的总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进行税制改革、发行公债、执行田赋征购和征借及激活金融的政策与措施,使湖北国民政府统辖区的财政金融状况有所好转,对战时湖北国统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英庚款董事会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铁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振 《求索》2007,(8):223-225
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经济建设,各项事业陆续进行,其中铁路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当时中国贫穷落后,资金短缺,材料匮乏,鉴于此,国民政府就利用退还庚款,尤其是英国退还部分.来作为建设基金;同时成立了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专管退款使用,还规定基金的三分之二.用于铁路,这样庚款董事会资金及时投入,使铁路建设有了保证,国民政府先后修筑或改良了粤汉、京赣等干线,为战时铁路运输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俊 《求索》2014,(11):156-16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西部林业,支持抗战,对大后方林业事业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大力推进造林活动,使大后方各省森林面积大规模增加,并注重合理开采,另一方面,特设中央林业实验所,专门负责在后方开展林业调查,举办林业试验研究,以应战时工业所需。这些举措为战时和战后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广西,被视为高校内迁西南大后方的"翘板"及中转、补给的重要基地。广西这种战略地位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存在着历史的必然。国内与广西战争形势的变化,是广西"翘板"作用形成的根本原因;广西地理位置与交通建设布局特点,为广西"翘板"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国民政府与广西省政府的政策导向差异,进一步推动了广西"翘板"作用的形成。由此展开分析,可形成对战时广西的地位、作用及贡献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继沦陷或者成为战区,国民政府不得不内迁重庆,并定重庆为陪都。重庆遂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外国驻华大使馆以及包括总统特使在内的高级官员也纷至沓来。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