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远清 《台湾研究集刊》2004,(1):96-101,112
与鲁迅有深厚渊源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台静农 ,于光复初期来到台湾 ,并在此度过他的下半生。由于曾遭受政治迫害的经历以及周遭不无险恶的环境 ,台静农不再是一位“战士” ,而是选择了在学院中钻研学问、传承文化、作育英才的人生道路。他提倡自由开放的学风 ,培养了众多的文学人才 ,成为台湾大学中文系第一号功臣。他通过书法表达情怀 ,在点横撇捺中留存着生命的墨泪斑驳与如刀的剑戟锋芒。他“寄迹江湖” ,却心存魏阙 ,时刻挂念着祖国大陆 ,并保持着传统中国文士的气节与风骨 ,成为在台湾薪传中华文化的大陆赴台著名文化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面对鲁迅,今天的中国有两种很不好的倾向,一种是对鲁迅的偶像崇拜,不准别人说一句鲁迅的不是;一种是全盘否定鲁迅,以打倒鲁迅为目的。这都是我不能认同的。  相似文献   

3.
吴国群 《今日浙江》2001,(17):38-41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所作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凡是20世纪的过来人,大都对于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伟大  相似文献   

4.
山石 《天津人大》2006,(4):44-44
近日,有机会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实现了积久的夙愿.站在先生的故居前,自然想到先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贡献.在大学念书时,就酷爱先生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我的毕业论文也与鲁迅杂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6.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鲁迅处在“旧者已亡,新者未立”的过渡时代,在沉闷而苍茫的精神氛围里,启蒙者难以逃脱“中间物”的尴尬处境,这决定其精神角色的多重性。鲁迅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鲁迅不是中国第一个启蒙者,却是启蒙思想表达得最充分的现代思想家,他对中国人麻木、愚昧的品性有着最痛切的描述。人们把鲁迅当作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鲁迅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同情之理解”,也有不少世俗成见。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台湾在1987年7月终于解除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戒严令解除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书店、巷子路边书摊上,寇冕堂皇地陈列着50年代以来为官方禁止出版的鲁迅作品便是其象征性的事件之一.这以后不久,谷风出版社、唐山出版社、风云时代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三种《鲁迅全集》.1980—1982年(在禁忌鲁迅作品的年代里)笔者曾在书摊上买到几本鲁迅小说集,但这些都是地下出版的盗版书.他们把《鲁迅选集小说选》、《鲁迅选集杂文选》、《鲁迅散文选》(本书是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本)混杂在老舍、巴金、张天翼、钱钟书的作品集里,有的甚至删掉作者的名字(即鲁迅的名字),把书名改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有改名为《中国小说史》).当时,东丰书店比大陆新华书店更早出版《小说月报》的复制本.但是,为了不让人一下就看出,把鲁迅的笔名全部删掉,并搞了一部分插图.这充分说明当时是禁忌鲁迅作品的.此外,笔者有机会看到几个台湾人朋友、即文学研究者的藏书.但其鲁迅作品大部分是上述那种地下版本.另外,还看到旧书店里也秘密收藏战前遗留下来的好书和古色苍然的中国新文学原本书(这些书有卖的,但要价十分惊人),这些书中也混杂着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辑非鲁迅时代的杂文。 《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60年间的杂文,起始年份已距鲁迅先生逝世13年了。编选者匠心独运,在所选400余篇上乘之作中,以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开篇,接上了鲁迅的“地气”。  相似文献   

10.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界的贡献十分宏大,而他对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先生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先生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的。"——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鲁迅是现代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尽管两人生活经历迥然不同,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也有诸多差异,甚至从未谋面相识,但是,他们都承认相互间有着思想方面的联系。如鲁迅逝世前不久郑重地表示: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即“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的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全集》1981年版第六卷589页,以下只注卷页);毛泽东在晚年深情地说过:“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陈洁 《北京观察》2013,(4):76-79
从汉画像中的宴饮,到民初北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宴饮,鲁迅据此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社会现实,并在文章中以饮食和宴饮为喻,写下力作。1913年9月11日的北京,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收到了同事胡孟乐赠送的山东画像石刻拓本十枚。这一时期,鲁迅开始了对汉画像的收藏。  相似文献   

13.
周爽 《文明大观》2003,(2):28-29
刘自然从小就喜欢音乐。1946年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迁到东北,当时在佳木斯合江文工团工作的刘自然被组织推荐,成为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一届学员。,年刘自然22岁,并很快入了党。1947年春,因解放战争开始,鲁艺暂时停课、组建文工团,上前线、下农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广州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第10期的重点是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所发的7篇文章告诉读者:鲁迅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我们的时代不能没有鲁迅,我们的民族需要鲁迅,今天的中国需要鲁迅。可是,近年来谈鲁迅的少了,学习鲁迅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相似文献   

15.
版画《鲁迅》三十年后起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4年,李以泰创作了版画《鲁迅》(又名《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画中的鲁迅先生夹着香烟、凝神思索,被认为是鲁迅形象最传神的代表作之一,蜚声国际画坛。然而,三十年后,这幅画却引起了一场大纷争。鲁迅版画成了“唐僧肉”2004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版画家李以泰教授的研究生发现,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附近,有用版画《鲁迅》制作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的视点分外视点和内视点,这些视点既多种多样又灵活多变,使其小说多姿多彩而又简洁有致。鲁迅小说的视点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外视点的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叙述者从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获得统一,内视点的意识形态主要通过隐含作者的观点表达。鲁迅小说的意识形态既是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的审视,又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状况的反思,表现了鲁迅绝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7.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9.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中,鲁迅大概是传记最多的一个。到上个世纪末,关于鲁迅的传记就有27种,其中大部分是大陆解放后出版的。这些传记虽然各有特色,也大多涉及到了鲁迅一生行事的各个方面,但是,除了一些以考订史实为主的传记以外,大多数鲁迅传都带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对鲁迅形象的刻画往往带有人为的“塑造”成分,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