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派文人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政治中心南移之后,蛰居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他们大多是外乡人,文学创作也很少以北京为创作背景,多选择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老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文学作品也都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然而在文学史中,很少有学者将老舍归列到"京派"文人麾下。刘勇教授于2005年和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亮出"老舍当之无愧是京派代表"的观点。但从传统意义上的"京派"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老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发现老舍的文化归属:他不是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2.
黄大力 《湖湘论坛》2010,23(6):105-107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作品已初步显露出其主体风格,具体表现为"一半恨一半笑"的幽默特质,以及散发着浓郁地方风物民情气息的"北京味",这也是老舍在曲折的创作道路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爱辉  高琴 《前沿》2006,(10):222-224
从美学特征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者远离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作品的幽默风格与"北京味儿"作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相似文献   

6.
高思新  朱杰 《理论月刊》2005,(10):143-146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有很多被改编成影视剧,而且有很多成功的范例.那么,老舍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以至时隔半个多世纪,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还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同他一起去翻阅那些发黄了的黑白老照片,听他讲述那一个个遥远的"老北京"的故事呢?"老舍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联秀 《传承》2014,(3):138-139
车夫、巡警是老舍小说中主要的城市贫民形象。老舍是城市贫民出身,他贫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周围的城市贫民生活的切身感受是他创作这两类城市贫民形象的生活原型。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生活原型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典型形象,这是老舍创造艺术典型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青岛     
余一  杨柳 《春秋》2014,(2):19-22
正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1934年秋应山东大学(当时山东大学校址即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老校)之邀,来青任教。1937年秋,老舍离青赴济。老舍先生的辛勤足迹及其趣闻轶事,校园内草木有知,令人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9.
王晓兰 《理论月刊》2010,(7):135-138
康拉德在创作中将人物悲惨状态推到极致来凸显敌对的社会伦理环境和个体的伦理选择对人物造成的悲剧,这一手法给予了老舍极大的影响。在康拉德与老舍的作品中,代表不良伦理环境的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活动、谋取各种利益的中心,更是作家考察人类本性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创作表明:敌对的社会环境与小说主人公在关键的道德考验中做出的伦理抉择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是张恨水先生逝世40周年,这位曾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信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也确如信条一样,张恨水的创作数量在20世纪中国小说家中是惊人的。他当年的经济生活究竟怎样呢?  相似文献   

11.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12.
邢婷 《中国减灾》2011,(2):20-21
2011年2月10日凌晨2时许,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双港、南河、老舍等四个镇区38个村庄和社区的近万名群众为躲避"泄漏的毒气"纷纷自发转移,有4人在逃亡中遭遇车祸死亡。这场"新春万人大逃亡"惊呆了成千上万的网友。  相似文献   

13.
林长华 《传承》2009,(13):56-56
"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于日本铁蹄之下,福建谜界爱国志士怒火燃腔,制作了不少切合时事的灯谜宣传抗日,这在当时可说是抗日活动的一大创新。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年中秋节,厦门最早的灯谜组织"萃新谜社"举办抗日专题谜会,场面十分热闹。如沈阳惨案发生(猜《诗经》一  相似文献   

14.
(一) 1988年,于是之在北京人艺接待两名台湾作家,命我作陪。交谈中间,对方谈到一个现象,即大陆上的,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些作家当中,1949年之后,写作最勤、著述最丰的当属老舍。老舍去世之后,中国的话剧舞台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仍让人感到某种寂寞……解放后的17年里,老舍先后创作了23部剧本及一批散文,和至少两部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正红旗下》。其中《正红旗下》没有写完。老舍以写作为生命存在方式。于是之则讲到了另一个现象:解放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批作家里,作品能够不断被改编,不断被搬上舞台与银幕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南边的鲁迅;一位是北边的老舍。截止到1998年,几乎老舍的全部中长篇小说诸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  相似文献   

15.
1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考察其人格,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从他的文本载体入手,挖掘其创作个性。但仅解读作品,尚不能挖掘其人格形成的心理基础,也不能全面观照其立身处世的全面风采。因为老舍一生的思想历程和文学道路是在复杂的社会条件和诸多个人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形成的。所以,我们拟从老舍的出身经历、为人处世及创作个性等方面入手,给予比较客观的评析。老舍生于北平,长于北平,最初的求学与工作,都没有离开北平,所以作为母体文化,耳濡目染,北平这座文化古城早已以一种历史沉淀的方式浸入了老舍的灵魂深处。又因为北平是一座最讲礼议,最重…  相似文献   

16.
正百年山大,名师荟萃,鸿儒辉映:一多传道,老舍执鞭,实秋从文育精英。20世纪30年代初,国立青岛大学(两年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广邀名师硕学赴青任教,以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老舍、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在此执教,迎来了山大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梁实秋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文宗,就是在这一时期执教山大,任教授兼外国文学系主任和图书馆馆长,是跨青大、山大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老舍倍感亡国的屈辱。他激动地写到:"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一点珍宝劫夺了去。我必须赶紧出去。"于是,他怀着抗战到底的决心,毅然抛下妻儿和舒适的生活,只身一人挤上了南下的最后一列火车,前往武汉,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老舍将日本强盗的血腥暴行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他彻底改变了以往"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的性格,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  相似文献   

18.
<正>人艺群星璀璨,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太过短暂。建院初期绽放光芒后,随着"反右"和"文革"的风暴来袭,人艺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运动的汹涌洪流。优秀的艺术家们,被裹挟着向前,身不由己……老舍:少开会,让我下多解放后老舍回国,他对国内的重大政治题材并不熟悉,接到写作任务,觉得既然是党的要求,就应该边学边写。1952年初,"三反"、"五反"运动尚未结束,老舍为人艺写了反映该运动的《两面虎》,后改名为《春华秋实》。当时他看了很多政策材料,家里还请了个老先生,专门抄文稿。初稿出来后,各方的修改意见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我在《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制定及其研究的意义》(《东南学术》2016年第2期)已有论述。有人问,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者是谁介绍的,他怎么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的确,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谜。对于这个谜,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筋斗"。"一个筋斗"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和论证的。"一个筋斗"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作为认识论,它有一个自己的内在机制。研究马克思"一个筋斗"的思维方法,在现在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8,(11)
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人称之为"中国奇迹",同时他们有些人又以"中国经济是个谜"来表示对中国发展的不理解。"那是他们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身着灰色西服的库绍伊先生充分肯定了"中山装"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