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拉法格的生平与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发展史中,拉法格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拉法格(1842—1911)是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活动家,法国工人党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亲密战友,又是马克思的女婿。马克思的次女劳拉是他的妻子。拉法格1842年1月15日生于古巴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冷战前德国学者创作马克思传记所代表的三种立场,基本构成了马克思生平研究的三种基本模式:梅林的《马克思传》(1918)是早期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下创作的权威版本,但也存在"为尊者讳"的问题,对不利于马克思的材料进行了过滤删减处理;滕尼斯的《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采取了一种中立的研究立场,与此后形成的西方学院派马克思学的研究立场前后呼应;施瓦茨希尔德的《红色普鲁士人: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传奇》(1947)持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立场,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认知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这里,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生平事业,谈谈如何以马克思为光辉榜样,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是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著作都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关系的介绍和论述。本文围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西方经济学者如何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从西方经济思想史著作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的介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见"和恩格斯给予马克思经济援助的评论以及对恩格斯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和贡献的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人在理解马克思时所遭遇的问题,不仅源自马克思理论本身的复杂性,而且源自其概念内涵的多变性。这种特别的做法可归因于马克思的"内在关系哲学",它是马克思辩证法和他对抽象化过程(将我们内在的有关联的世界分解为最适合研究的"部分")运用的基础。马克思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体现于那些他所认为的必要的用以捕捉资本主义复杂运作的不同的抽象的语言对应物之中。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范畴,尤其是"矛盾"范畴,是这一(抽象化)过程的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孙平华 《人权》2011,(6):40-45
中国代表张彭春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他在起草过程中的杰出贡献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他也因此而成为享誉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家。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对于张彭春生平的研究,有四个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学”评析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是当代西方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生平活动的思潮。它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以共同的研究对象为纽带、覆盖了多种学科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探索与争鸣>07年9期)一文中论述了唯物史观应该独立出来.现在的问题是,它独立出来之后,它还有没有辩证法?如果有它又是怎样制定的?马克思称他制定的辩证法为"科学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在当代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马克思又说过,他是黑格尔的学生.的确,马克思的辩证法在表现形式上,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相同的地方.本文的任务在于探讨超逻辑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地位以及它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见于中国的报刊,究竟在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史学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所探讨,不过那时只查到1902年。当时研究者提到的主要材料是: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提到过马克思(译文作“麦喀士”);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译文作“马尔克”、“嫣及尔”)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也提到了《资本论》。近年来,有的同志围绕这个问题,又作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和介绍。从最近发现的材料来看,这个问题又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刘兰芝 《传承》2010,(30):50-51
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马克思继承了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而他的哲学思想形成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在道德哲学方面,马克思则以他独特的视角,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的、内在性的、脱离现实经验的道德哲学,从社会实践出发来建立他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1.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比同时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更富有激进性。为了追求真理,卢梭一生都在四处逃亡。本文特向读者呈现出他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以便使读者对作为哲人的卢梭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中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有明显的不同。然而从本质上讲,马克思的学说是对人的关注。这一点对马克思来说是前后一贯的。所不同的是各个时期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有不同,因而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应当注意的。共产主义的目的是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理论是  相似文献   

13.
傅扬 《前沿》2013,(11):17-19
在研究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的论述时,人们很少关注马克思关于技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事实上,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论及中国社会及其问题时,技术的因素也是他思考的重要维度。对马克思有关中国的论述进行新的思考和研究,可以看出,技术在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社会状况的变迁以及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在列宁的一生中,无论是在沙皇统治的反动年代,还是在十月革命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他都刻苦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十八岁的列宁,就开始攻读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他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时,只有二十四岁。在这本书中,他提到和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十部重要著作和两封书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遭到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歪曲和攻击的时候,列宁更加努力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他指出:“我还在‘热恋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任何对他们的恶意非难,我都不能漠然置之。不,这是真正的人!应当向他们学习。我们不应该离开这个立场。”(《列宁全集》第35卷,第272页)直到列宁生命临终前的最后几天,他还反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由于列宁极为勤奋刻苦,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几乎全部读  相似文献   

16.
明朝名臣高拱生平有一大爱好——收集精美的瓷器,他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常送他一些质量上乘的瓷器。高拱小心翼翼地保管,每天都让儿子仔细地清洁打扫。闲暇时,高拱就独自一人在书房里赏玩瓷器,什么烦心事儿都抛在了脑后。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曹玉华符礼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亦称马克思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之后至他逝世前的若干年间,阐述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自然概念的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他的自然概念有丰富的多重含义,使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断然区别开来,同时第一次将人本主义置于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之上。然而,他关于自然概念的观点散见于许多论述之中,其丰富的多层次含义往往被忽略了,造成了对他的自然概念的片面而浅薄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有两次质的飞跃,由此决定了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2——1844年) 马克思在早年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开始涉猎经济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原动力”和“人为基础”因而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结论。①此时,  相似文献   

20.
李仁卿 《湖湘论坛》2007,20(4):15-16,30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全人类献身的理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为人类献身"的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考察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与"为人类献身"思想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