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2.
回望梁漱溟     
黄继树 《当代广西》2008,(17):60-61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寥寥无几,梁漱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若论学历,梁漱溟不过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既没上过大学,又没有出洋留过学的人,他是怎样成为闻名世界的学术大师呢?  相似文献   

3.
<正>"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是梁漱溟的座右铭;"勉仁斋",是梁漱溟的斋名。由此两端,可见梁漱溟的品格与操行之一斑。梁漱溟的百年人生,由于他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结交了一大批中外社会名流和贤达,甚而是其他杂色人士。无论对谁,他都通体透明,表里如一。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  相似文献   

4.
1918年深秋,梁济先生要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此时,梁漱溟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概论”、“儒学哲学”课程的老师。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能好就好!……”说罢梁济就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20年的巨变,自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始。近年来已有许多专文专著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方面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笔者不是理论家和史学家,但回顾的心态是一样的。于是决定从自己做的事落笔,写一段亲自经历的事情,以一个侧面,一个剪影,来烘托近20年的巨变。梁漱溟——评价截然相反的人物本世纪的中国文化人大体都知道梁漱溟先生的大名,特别是1953年9月,他与毛泽东主席发生顶撞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4,(2)
梁漱溟先生一生先后有两位妻子伴他生活。1921年至1935年(即29岁至43岁)是黄靖贤女士,生有二子。1944年至1979年(51岁至86岁)是陈树芬女士,无子女,亦先于梁先生谢世。笔者此次介绍的是梁漱溟先生与他的元配夫人黄靖贤女士。梁先生早年倾心佛法,自20岁即茹素,欲出家为僧,年近30岁仍无意婚配。1921年在北京大学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先生的思想遂由佛家的出世转入儒家的入世,始有意家室。  相似文献   

7.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艾恺在他研究梁漱溟的著作中,称其为"最后的儒者"。其人奇事少年梁漱溟体弱多病,6岁开始读书时还不会穿裤子,课堂上显得很愚钝。他自己曾回忆说: "小时候是一个瘠弱而呆笨的孩子。"直到9岁,才在父亲的诱导下从糊涂和混沌中醒悟过来。梁漱溟两度进入私塾,13岁考入顺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段真实而重要的历史,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文物作为见证,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两碑一盾"。这"两碑"指的是"共成斯举"碑和"功在桑梓"碑,这一盾指的是"农为国本"银盾。从乡建时期到新时代,它们能够保存至今,很不容易。下面笔者就自己所知,介绍一下这3件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情况。首先介绍一下"共成斯举"碑的传承与保护。1934年4月,梁漱溟为了表彰山东省邹平县孙镇辉  相似文献   

10.
王晨力 《传承》2012,(12):82-83,85
建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与相交数十年,也是梁漱溟本人十分尊敬的人毛泽东发生了激烈冲突,乃至毛泽东严厉批评他是"拿笔杆子杀人","野心家,伪君子"。这次冲突虽已载入历史,但重提此事,仍有借鉴于后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9):254-255
梁漱溟"道德代宗教"说认为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但"道德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今道德、宗教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难题时,显现出其局限性,梁漱溟的理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1月24日的《北京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陈希同等北京市领导同志视察京城湖广会馆修复工程的消息,文中提到:“民国以来,湖广会馆成为政治活动重要场所。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这一年8月25日至9月15日,孙中山先生先后五次到湖广会馆,留下了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足迹。”笔者读到这里,不由得触及对一段往事的记忆,那就是80年代中叶,我在采访、撰写《梁漱溟问答录》一书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曾多次提及湖广会馆的事,因为他是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在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中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直觉",意义相当复杂,几乎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本文从梁漱溟的主要著作人手,挖掘其中有关直觉的思想,并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有谁见过往自己头上扣"右派分子"帽子的人么?前巴县一中校长吴文海就是这样的人。他自讨苦吃几十年,受尽屈辱,但却受到千千万万的人们崇敬。吴文海,四川省营山县人。自幼受到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立志长大后要"科学救国"。1935年吴文海高中毕业,次年考入梁漱溟先生在南充设立的"社会主义教育干部训练班",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不久,秘密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决心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01,(5)
畅谈颐年堂1950年9月16日,梁漱溟参观东北回到北京。23日晚,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派车将他接至颐年堂。梁漱溟先谈了在东北旅顺、大连所见苏美飞机冲突之事,并深为战事爆发而担心。毛泽东说,目前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根据美方及其国内布置的军队情况,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梁漱溟报告了  相似文献   

16.
《春秋》1995,(6)
山东大学原副校长杨希文同志是教育界前辈,我因工作关系同他有十余年的交往,在多次交谈中他经常谈梁漱溟其人,后经他同意,我按照他的思路和提供的事实记录下来,并经他审阅订正,后来他突然因病谢世,稿子也就压下来,现在刊出,作为对老前辈的悼念。梁漱溟先生在我国当代历史上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于三十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可算得是个没有先例的创举。当时杨希文在山东教育界工作,对他  相似文献   

17.
佛学文化观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梁漱溟对佛学文化总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他对社会中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意欲本体论"、"三量"认识论、佛学释宗教、文化路向说、佛儒异同说是其主要内容;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以佛儒两重性为内在动力,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有益补充,以反"唯科学主义"路线为特征是其主要结构机理.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用佛学沟通了哲学与宗教,把宗教与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调和起来,建构了融儒、释、生命哲学意蕴为一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然而,由于作者的矛盾心态,某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也成为一种遗憾与缺失.  相似文献   

18.
刘畅 《求索》2012,(4):111-114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倡导的"创造"主要有两层含义:个体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才能。关于"创造"的倡导旨在以人生观的调整为出发点,建构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推动中国社会形成更加合理、进步、易行的现代团体组织。梁漱溟通过创造思想所倡导的人生观,与其建立中国团体组织的方案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9.
1970年,“文化大革命”进行正酣,林彪、江青肆虐无度。此时的梁漱溟先生,不畏强权,再次展示了他可堪“惊世骇闻,以身报国”足耀史章的“独立思考”秉性。 那年,在毛泽东的关照下,仍是全国政协委员的梁先生,参  相似文献   

20.
郭细琴 《湖湘论坛》2006,19(4):85-86
梁漱溟先生关于政权的观点,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亮点。他对于国家政权的基础、职能、组织机关以及国家政权建设方面均有阐述,并且躬身实践,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实验区建立了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政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