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证据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任何一种证据,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全面的、客观地进行审查核实,只有查证属实的,才能被采纳。之所以需要审查核实证据, 是因为证据有真有假,不辨明其真伪而加以采纳,难免会判错案件,这在诉讼上是禁止的。而作为一个特定的法律用语虚假的证据被定义为伪证。伪证行为的存在与  相似文献   

2.
伪证行为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顽疾,不仅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本文拟从分析伪证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司法实践及国外立法经验试图找出治理伪证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当事人举证制度在诉讼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但与此同时,民事诉讼中的伪证现象也不断增多。伪证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一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伪证罪”未将民诉中的伪证行为纳入其中;二是我国法律未建立完备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三是我国民诉法没有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四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伪证的判断识别能力不强、打击不力。要遏制伪证行为,一应扩大刑法中伪证罪的适用范围;二应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三应在我国建立证人宣誓制度;四应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打击伪证行为。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法是对各种民事诉讼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手段。其中,诉讼行为控制的基本理念是程序法定主义;作为控制依据的诉讼法律规范,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类配置;作为控制手段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必须重置为诉讼权利、诉讼权力、诉讼义务和诉讼负担四个范畴;在诉讼行为控制的程度方面,应坚持行为方式法定化理念。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勾勒出了民事诉讼行为控制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化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陆法系各国证据的收集主要通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由法院发布文书提出命令等方式来完成。近年来大陆法系各国日趋重视证据收集的作用 ,学理与判例创制了证明妨害、协作查明事实义务以及真实与完全陈述义务等支配证据收集制度的法理 ,扩大了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 ,赋予证据保全以证据开示的功能 ,并通过宽泛的秘密特权的规定限制法官在证据收集中的自由裁量。强调书证的早期自主开示 ,代表了大陆法系证据收集制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强化伪证理性认识提高伪证甄别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的证据具有特殊性,因此应强化对伪证的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取证技巧,提高取证能力;建立约束机制,强化威慑功能;保证询问的结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事强制令和诉前停止侵权行为制度缺乏普遍适用性而无法满足诉讼实践需要的现状,设立行为保全制度已成为基本共识。完善的行为保全制度包括要件和程序两个部分:要件包括权利保护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申请人须具备保全请求资格并提供担保和证据;程序包括申请担保、审查、裁定、执行、复议和诉讼。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起因于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对某民事行为或民事权利据以成立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争议。如何解决这一争议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处理结果。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可否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那么对案件应在程序上做何处理?例如在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原告以自己的采光权受到被告的房屋妨碍为由,向某县人民法院起诉。而被告在诉讼中则以其房屋修建是经县城建局审批通过为理由提出抗辩,主张所建房屋虽对原告的采光造成一定妨碍,但不构成对原告的采光权…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联结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的纽带。行为保全是各国立法的通例,但是行为保全作为一项独立制度并未在我国民事诉讼基本立法当中得以确立。因此,对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含义、特点、性质、行为保全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区别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究,对于正确理解这一制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国现行立法所规定的具有行为保全性质的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禁令”的立法原因进行简要的探析 ,并借鉴外国相关的法律制度 ,对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嘉德公寓案看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行政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嘉德公寓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应当如何处理涉案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问题。相关法律对此类问题尚未作出明确规定。本文根据诉讼法和行政法的规定和原理,界定了具体行政行为在民事诉讼中的性质,评析了理论界的几种观点,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306条在司法实践中易被司法机关滥用,成为打压辩护律师的工具。这一现象的归根结底在于控辩的双方力量失衡,废除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是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保障律师辩护权;就现行实体法而言,应遵循刑法谦抑原则对第306条对构成要件进行系统解释和实质解释,以限制公权力滥用,维护程序公正,实现控辩双方的良性抗衡。  相似文献   

13.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新《民事诉讼法》总结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是一部比较完善的程序法。其中,《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监督民事诉讼的方式,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大突破和发展。本文拟就检察机关参与和监督民事诉讼的抗诉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 我国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具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在各部门法中,对监督权作了具体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因此,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广泛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有关学说及国外法律规定为基础 ,分析我国法律关于诉讼和解制度规定的不足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我国法律对此制度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财产保全制度 ,由于该制度的适用对象仅仅限于财产 ,而不适用于行为 ,这一立法上的漏洞 ,导致实践中存在大量无法利用该制度对当事人进行救济的情形。文章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民事诉讼保全制度 ,将我国目前实施的可以以行为做为保全对象的“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禁令”,进一步扩大到一般民事诉讼领域 ,将行为纳入保全的范围 ,进而建构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 ,形成以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并重的二元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国家行为原则在国际民事诉讼中越来越多的被引用,对其展开研究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美国法为例,从该原则的概念、特点、历史等基本点入手,分析了国家行为原则产生的法理基础;从该原则适用例外的角度分析了其适用范围;依据不同案件类型,初步总结了国家行为原则的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自认属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应把自认当作一种特殊的证据看待。自认的事实具有或然性 ,体现了当事人主义。自认不仅能够改变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方式 ,而且能够改变法院的既定的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庭审方式的改革是重点。在庭审中,举证,质证、认证则是关键环节。当前理论界对质证的研究多限于刑事领域,对民事诉讼中质证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关于民事诉讼中质证的内涵界定 对于何为质证,目前学术界认识不统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质证是审查和核实证人证言的一种方式;二,认为质证就是对质;三,将质证理解为质询、查证;四,认为从广义上讲,质证就  相似文献   

19.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已经感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与此同时,网络侵权、计算机犯罪、电子商务纠纷案件也大量涌现出来,而目前我国电子证据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司法实践中运用电子证据的规则不一.因此,加快电子证据立法、正确界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加之举证责任内容本身又颇具复杂性,因此对于举证责任的含义,理论界仍存在着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举证证明的责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2款的规定,举证责任仅指当事人对其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未包含不负担举证责任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的内容。同时法律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己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