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年前,广西边防某部副指导员莫尤在自卫还击战中为国捐躯。作为战友的吴自保,决心将烈士的后代抚养成人,他冲破世俗的偏见,与比他大6岁的烈士遗孀结为夫妻,一同艰辛地撑起了这个特殊家庭。烈士的儿子长大了,吴自保送他到莫尤生前所在部队一波三折组建特殊家庭 莫尤牺牲后,中央军委授予他“舍身救战友的好干部”荣誉称号,追记一等功。壮族青年吴自保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这个1978年从广西上林县应征入伍的新兵在训练期间,得到过副指导员莫尤的无私帮助。现在莫尤牺牲了,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后代和遗孀,尽…  相似文献   

2.
姚洪双 《慈善》2020,(2):57-58
在成都,许多人都知道廖良开20多年一直承担着孝敬烈士双亲的责任,一直持续。为此,他先后荣获"四川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第五届成都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十大诚信之星""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2020年1月24日,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廖良开在老家重庆开州,与两个爸爸一边喝酒,聊家常,一边开心快乐地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两个爸爸?这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3.
泰栋  尚之 《各界》2010,(7):18-20
沙文汉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是熟悉俄文、日文,有学术著作的革命知识分子,是长期在白区(江苏省省委,上海局)担任领导,解放后又担任浙江省省长的高级干部。他在宁沪从事地下策反情报工作屡建奇功,1957年错划为“右派”,是全国党内最大“右派”,而且是最后一个彻底改正的“右派”。大部分“右派”的改正时间是1979年或1980年,沙文汉一直拖到1982年才改正。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元旦前夕的一天傍晚,当我到袁伟民家走访时,只有他八十多岁的妈妈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的姐姐在家。不一会儿,袁伟民的爱人郑沪英回来了,他们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回来了,袁伟民是最后一个踏进家门的。 “对不起,你先等一等。我妈妈是不久前专程从苏州来北京看望我们的。今天她想到我姐姐家去住些日子,我先送他上汽车,回来咱们再聊。” 郑沪英原是六十年代的国家青年女排队员,身材修长,还习惯地穿着一身运动衣,目前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司工作。  相似文献   

5.
赖西夔 《团结》2007,(3):44-48
周从化烈士,与杨杰、黎又霖等人同为民革川康地下组织发起人,是重庆解放前夕牺牲于白公馆的“川康五魂”之一。  相似文献   

6.
1月22日,江西九江,雨,凛冽的隆冬更添一份寒意。 85年前,也大概在这样的时节,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夏明翰在汉口被国民党反动派残暴杀害,年仅28岁。 夏明翰牺牲后,他的妻子郑家钧“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始终坚守革命信念,并把他们唯一的女儿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7.
阿芝  阿圆 《各界》2013,(4):93-95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称他为“红色鲁滨逊”,他亲历过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和他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云松 《各界》2011,(10):22-23
乌兰夫在全国解放后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的“高官”,应该说是生活很有保障了,但是有两次,他陷入真正的经济窘迫之中,节衣缩食,入不敷出,衣服上摞满补丁……  相似文献   

9.
王萌 《侨园》2023,(3):58-59
<正>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三级文物。它是一个木制书箱,长44厘米,宽24厘米,高26厘米,在箱盖内留有一位烈士的笔迹,这位烈士就是宋铁岩。此书箱为1926年宋铁岩结婚时新做的书箱,他曾用此箱在家中存放日记、信件、保密文件和进步书刊等。大多数人对宋铁岩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是人民英雄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0.
小菲 《侨园》2014,(1):30-31
15年前,乌克兰姑娘娜佳嫁给了河南小伙儿,成为当地市民眼中的“洋媳妇”。6年前,丈夫不幸去世,但她并没有离开这个家,而是独自抚养3个孩子和照顾公婆。一个“中国洋媳妇”只身留守,倾尽芳华,苦心操持,大爱不是传说……  相似文献   

11.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电学,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法国史学大师马第埃教授。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襄樊见到了有名的“堕泪碑”。据说,晋代名将羊枯曾驻节襄阳十年,办学校、兴水利,立身清俭,济困救贫。他逝世时,百姓罢市哀悼.为之建庙立碑……《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碑树后,“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碑,《说文解字》注云:“竖石也。”树碑,是一种文化现象。成都武侯祠里有“三绝碑”;大清官包拯府上有“家训碑”;西昌光福寺中有“地震碑”……或立传颂德,或载道明理,或记事喻世……而人死树碑,大多是为寄托哀思,以志纪念,前文说的“堕泪碑”便是一例。另外还有邯郸丛台公园内的“功德碑”、苏州虎丘山侧的“五人碑”,尤其是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邓小平同志题名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在褒扬先烈,启迪后人方面显示出了碑文化的卓越功绩。当然,湖北通  相似文献   

13.
李普 《瞭望》1986,(10)
刘帅早年在川军中的威名,一九八五年我在四川听到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和解放后四川省政协常委中两位过去川军的高级将领有关。其中有一位曾率一旅之众和率一个团的另一位对阵。省政协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他对那另一位说:“那次我上了你的当。你打着瞎哥的旗号,我以为真的是瞎哥来了,只得赶快撤走。” 这位“瞎哥”,就是刘帅。西方记者称他为“独眼将军”。他在川军中多次负伤。二十四岁打掉一只  相似文献   

14.
被富贵锈坏     
郭庆晨 《学理论》2008,(7):82-82
宋代良臣赵汝愚为人清正廉洁,品格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官越当越大,但在生活上却一直不改节俭之风。史书曾有这样的记载:“……而自奉甚薄。虽贵为丞相,仍布衣蔬食。”乡人盛赞他的清正贤能,将他居住的故巷命名为生贤里、巷东小桥命名为生贤桥,相沿至今。  相似文献   

15.
看过电影《重庆谈判》的人,都不会忘记毛主席头戴盔式太阳帽的雄伟英姿。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顶帽子是如何来到领袖身边,并成为珍贵历史文物的。这位太阳帽的第一个主人叫林琼秀,是一位爱国华侨.当时在桂林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当司机。以后组织上批准他到新四军工作,临别之际,他将一项从南洋带回的盔式太阳帽送给了办事处的同事郭正。郭正非常珍惜这顶太阳帽,“皖南事变”后,帽子随主人撤到了重庆。郭正平时舍不得戴它,一直保存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储藏室里。1945年初夏的一天,龙飞虎同志到储藏室,看见了这顶帽子,他笑着说,老收…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五年七月,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处死在贵州息烽的集中营里。 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和姓名。重庆刚解放时,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在整理“中美合作所”牺牲人员的情况时,关于她的结论是这样写的:“与《新华日报》及重庆办事处有联系。”而更多的情况则不得而知,只好在烈士名单中不予提及。  相似文献   

17.
李文红 《民主》2023,(10):28-29
<正>他是民进全国先进个人,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个人,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陕西省教育厅首批教育专家……他就是高杨杰。躬身笃行德为先立德树人践行者高杨杰秉持以德为先,坚守立德树人。在从教三十三年和二十九年的民进工作期间,他始终致力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学校管理、语文教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渗透叶圣陶先生的“人本德育”的教育理念。他带领教师努力践行“教育唯爱与榜样”,凝练了“爱注教育知行一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菁 《党政论坛》2009,(12):6-7
1949年初的李先念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军队,还是到地方去。“当时任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曾征求过他的意见,问他是愿意到三兵团工作,还是等湖北解放后,回湖北做地方工作。”曾任李先念秘书的黄达向记者介绍说,李先念选择了后者,他放弃的,是一个“兵团司令”的职务。  相似文献   

19.
丈夫在某部门、某地方当领导,妻子干个体,并且实行“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老百姓把这类现象称之为“二位一体”;丈夫当领导,妻子干个体,儿子开公司(私有),同样是实行“有机结合”、老百姓称之为“三位一体”安徽省某市原副市长,在任期间,他的妻子在当地做起了大生意。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某副市长利用职务之便,指使他人并与他人合谋,挪用公款100万元,供其妻进行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山东省某市原市委书记,在其妻子伙同他人走私350辆日产旧摩托车被查获后,利用职务之便,对检查工作进行干扰,还亲自为他们代写…  相似文献   

20.
神交益友     
不久前的一个休息日,在南市老城厢新近修复开放的古城墙上的大境阁内,有沪上著名书画家程十发、曹简楼、林氏明、张森等雅聚,品茗聊天,泼墨挥毫。我有幸被邀,觉得这是陶冶情操、积极休息的好办法,也是向书画名家请教的好机会,欣然前往。这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抓斗大王”包起帆,是否让他和书画家们结识一下?于是,我拨通了包起帆家的电话:“喂,小包在家吗?“我就是小包,你是……?”“我是老李。你……”……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一直这样小包、老李地称呼,习惯成自然,随便又亲切,尽管他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