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共同犯罪从范围上可以将其界定为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共同犯罪,其与普通共同犯罪行为一样都具有主体、行为等要件的规定性要求。但又由于其是经济犯罪与共同犯罪的结合体,因此必然会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性,从经济共同犯罪的主体来看最为特色之处就在于单位共犯主体认定问题。本文拟立足在共同犯罪理论平台之上探讨发生在经济领域里的单位主体参与实施的特殊共同犯罪问题。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别就单位能否成立共犯主体,单位共犯主体资格的确定和单位共犯主体对外意思联络的确认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对单位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种经济犯罪中,索贿受贿案件占有相当比例,犯罪分子行贿受贿的手法越来越狡猾,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为逃避惩罚,往往以家庭成员作掩护共同犯罪。 以家庭成员为共犯的共同受贿犯罪,不仅具有一般共同犯罪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即受贿罪必须具备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行贿人谋取私利和非法接受行贿人的财物或不正当利  相似文献   

3.
共同经济犯罪中的数额认定问题研究刘宪权在共同故意实施经济犯罪中,对每一个共同犯罪成员应如何确定刑事责任,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同单个人实施经济犯罪一样,以共同故意实施的共同经济犯罪的刑事责任,也应当以数额作为主要根据。因为,在共同...  相似文献   

4.
共同经济犯罪不同于其他共同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往往与一定的犯罪数额相联系,而犯罪数额又有总额、参与数额、分赃数额、平均数额等之别,并且数额又是可分割的,是具有一定物质属性的,因而共同经济犯罪的处罚往往与数额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经济犯罪数额体现了一定物质财产的价值,在经济犯罪中,价值是其惩罚的基本尺度.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都强调数额在经济犯罪的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在单独经济犯罪中,应以其非法占有数额作为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实际中,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比个人单独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在当前我国的犯罪案件中,尤其是在青少年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与共同犯罪作斗争,是我国刑事审判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娜 《法制与社会》2010,(4):132-132
共同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与共同犯罪两种特殊犯罪形态的结合,具有双重特殊性。目前我国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还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大部分学者都已认同。本文以中外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犯罪的被害预防张滋生一、经济犯罪被害的特殊性经济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发生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和制度的行为和现象。其犯罪目的是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因此经济犯罪被害就具有以下特殊性:1.犯罪行为模糊,往往在不知不觉中...  相似文献   

8.
单位共同犯罪是指包括单位在内的二个以上主体共同实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它较一般的共同犯罪更为复杂,本文着重探讨了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性经济犯罪的界定什么是国际性经济犯罪,目前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从国内刑法的角度来看,经济犯罪是违反一国刑法规范的行为。因此,国际性经济犯罪是以违反一国刑法规范为前提的,首先是被一国刑法所明文禁止的行为。从国际刑法的角度来看,国际性经济犯罪则是破坏国际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应受到各国刑法的制裁。事实上,在现代各国的刑事立法中,许多经济犯罪尽管在罪名和处罚轻重上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可以找到其相近或相同的立法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性经济犯罪既离不开国内刑法规范的规定,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犯罪行为。按照笔者的理解,国际性经济犯罪是指犯罪的要素跨越或超越国界的经济犯罪。从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国际化的实践来看,凡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都应当认为是国际性经济犯罪:(1)犯罪主体为外国人的。在一个人单独犯罪中,如果犯罪人非本国公民,当然是国际性犯罪,或称涉外犯罪;在二人以上共同犯罪中,如果其中有一人是外国人,也可以认定该种犯罪具有国际性。(2)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外国领域内的。按照各国刑法通行的管辖原则,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  相似文献   

10.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有哪些特征、哪些种类,包括些具体犯罪,人们认识并不一致。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浅见。一、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行为.经济犯罪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整个经济领域中都可能发生。从纵向看,它可能发生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领域中,如破坏集体生产罪,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犯罪;投机倒  相似文献   

11.
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的条件实际上等同于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而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构成实际上是对共同犯罪既遂形态的修正,即对标准犯罪构成中的单独犯和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要素都进行了修正,属于二次修正形式。在对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判定过程中,一方面应以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基本条件为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到正犯与共犯的特殊性,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犯罪中止形态在具体的行为上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的条件实际上等同于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而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构成实际上是对共同犯罪既遂形态的修正,即对标准犯罪构成中的单独犯和既遂犯的构成要件要素都进行了修正,属于二次修正形式。在对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判定过程中,一方面应以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基本条件为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到正犯与共犯的特殊性,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成立犯罪中止形态在具体的行为上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刑法理论上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内外勾结进行贪污盗窃或者受贿之类的共同犯罪,即有特定身份者与无特定身份者共同实施,要求具有特定身份才能够构成某种犯罪的案件,如何定性,主张不一。笔者仅陈管见,以供商榷。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主犯犯罪的基本特征认定犯罪性质。其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1985年7月18日)中的解释,即“内外勾结进行贪污或者盗窃活动的共同犯罪(包括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应按其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定性”,也就是说由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侦查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侦查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的刑事犯罪侦查思维过程,经济犯罪侦查思维过程有着显著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剖析经济犯罪侦查思维过程并分析影响经济犯罪侦查思维因素,以期能相对系统的揭示经济犯罪侦查思维的特殊性并对经济侦查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共检查了四个中院、基层法院近两年判处的经济犯罪案件(盗窃除外)142件199人,发现定罪不准、量刑不当的为34件48人,占检查案件数的24%。案件处理不当特别是量刑不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共同犯罪中主犯的地位和作用考虑不够,从而没有体现主犯从重处罚的原则。在对共同犯罪案件的  相似文献   

16.
共同犯罪中止历来是刑法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源于它集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两个犯罪形态的特点。共同犯罪被学界成为绝望之章,犯罪中止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关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专著鲜有问世,没有实质突破性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相关的案件,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犯罪中止认定标准来处理共同犯罪中止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认定标准过于严格,不利于鼓励犯罪中止、降低被害人的风险、分化瓦解共犯组织。因此,研究国内外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适合引入国外相关理论来解决该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李照君  潘霞 《法制与社会》2014,(1):294+296-294,296
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实属通说地位,但是在面对强奸罪的共同犯罪等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共同犯罪,在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界对通说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试从上述疑问入手,阐述共同犯罪通说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在强奸罪的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态认定上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民事责任是基于经济犯罪行为而派生产生的法律责任形式。经济犯罪及其民事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同于一般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而且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其构成要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类型不同,其各自的构成要件也各不相同,需要予以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共犯中止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对共同犯罪的既遂状态的修正,即对标准的犯罪构成中的单独犯和既遂犯部进行了修正.在对共犯中止的界定过程中,既要以一般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条件为原则,又要结合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对共同实行犯、帮助犯、组织犯、教唆犯成立犯罪中止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就是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在实施犯罪时对于行为、结果及其因果关系等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虽然是刑法上认识错误中的一种,其范围要受制于刑法认识错误的范围,但是,共同犯罪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共同犯罪认识错误具有自身的特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