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捷 《世纪桥》2013,(5):45-46
“网络恶搞”已成为当下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人们借助网络媒体,通过复制、拼贴、转载等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恶搞”作品制作或传播,然而“恶搞”作品鱼目混杂,水平高低不一,肆意“恶搞”名人伟人、英雄楷模,消解和颠覆历史,甚至对古典名著、经典影片也进行嘲讽和解构,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在思想方面的危害尤甚,需引起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于淼 《学习月刊》2010,(20):78-79
近年来.网络“恶搞”之风在高校盛行.大学生观看、制作恶搞作品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从视频到文本,从人物到事件.甚至红色经典、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弄清网络恶搞在大学生中间流行的深层次原因及其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挑战.对我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调查表明,网络聊天已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针对网络聊天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模式,大学生也以自身独特的个性迅速融入到网络环境中。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契机,但同时网络也呈现出诸多的负面影响。从网络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内容的多样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和民族团结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路径等方面阐述网络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同时,针对网络带来的诸如灰色思想文化的大量存在、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的正面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信息茧房是指网络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在迎合用户浏览习惯、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推送同质化的内容,为用户营造较为狭窄封闭的信息空间和信息环境。信息茧房具有信息窄化、信息迎合与信息封闭的特征,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信息茧房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鸿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信息茧房的特征对症下药: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力,破解信息窄化;精准传播正向能量以提升价值引导力,借力信息迎合;推进信息共享融合以提升师生亲和力,打破信息封闭。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对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奋斗史,从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文章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注起的过程、深刻解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教育者主体、大学生自身和新媒体传播等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在接受和认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着我国当前的政治稳定。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西方多元文化通过网络的强势传入以及网络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消解作用。为此,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网络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规范网络监管、构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长平 《新长征》2012,(2):60-61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渗透程度的不断深化,对新生事物历来非常敏感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也必将日益增强。网络在改变着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方法、手段、载体,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网络化机遇以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一方面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道德感弱化现象,造成人生价值观的迷茫。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拓展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动员理论入手对网络动员及网络动员策略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分析理论视角——网络动员策略理论。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动员模式进行了深刻分析,总结现行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产生潜在的、深层次的影响,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是新媒体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此,文章以广西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机制。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其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大学生的网络理性有利于端正其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大学生网络表达积极性有利于筑牢网络舆情的思想防线,大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因此,为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领,努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性认知,完善大学生的网络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民主的基础上走向网络民主政治,是我党在信息化时代执政的必然规律。本文试就网络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应对网络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网络正在促进一个崭新的执政模式成型,关注“网络政治”,研究信息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政党建设、政府管理、民主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政治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已很迫切。分析网络的政治功能,认识其不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增强政府的网上职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政治。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深刻、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接受的障碍、疑惑与反复、淡化宏大叙事、"三化"趋向等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强化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不言而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就有研究者率先开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此后,相关的研究不断得到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并形成了一股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的潮流。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其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势必理应得到充分的反思性考察,也只有在此充分反思而奠定的基础上,才能据以展开实践的探索。本研究在充分考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探索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凝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文化守望与文化"流放"共生、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羁绊同在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内容把控力度,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在教学中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意义及原则,积极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