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5):F0002-F0002
5月23-25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会资助的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灾害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和联合国机构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会议。各国代表围绕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区域减灾合作3个专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金秋九月,在美丽的"中国绿城"南宁,火红绽放的朱瑾花,又一次迎接着四海宾客的到来。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这已是魅力南宁第14次对世界敞开怀抱。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每逢博览会召开,不仅世界游客商贾齐聚南宁,同时来自各国、各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也纷纷云集,共同商讨合作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4—26日,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东盟减灾与应急管理高官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东盟成员国、东盟秘书处、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所、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卓明灾害信息中心、公羊会、宜可城东亚秘书处、瑞士发展合作署亚太办公室、菲律宾红会等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二级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作为"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5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气象局和四川省减灾中心协  相似文献   

5.
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但毕竟已有了春的气息。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召开。"两会"是关切民意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春天的盛会里,亲历和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论国事、话民生,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民生话题,聚焦干旱、南水北调、雾霾、食品安全、环保、城市防洪排涝以及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热点话题,纷纷从实际出发为防灾减灾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介绍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明确提出了减灾战略目标和九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上,来自科技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的部长(局长)们畅所欲言,对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重点加强十大建设。  相似文献   

8.
10月10日,在联合国倡导的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由民政部、科技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在北京举行。12个相关部委的领导以及非政府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的负责人在会上发言。他们分别从战略层面多部门、多视角审视我国灾害管理体系的成就、经验教训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兼具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交通南北,通联江海,经济繁荣。在江苏省内,每年台风、龙卷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给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坚持贯彻民政部指示精神,着眼于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两个率先"战略目标为牵引,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做好新灾应对,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大力加强能力建设,稳步推进江苏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实现防灾减灾"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自2009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表达对"5·12"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如既往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他们集思广益,为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完善体系强化思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被郑重地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3,(13):30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江苏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更名为省防灾减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随着更名后业务范围的拓展,中心在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主动转变职能,积极谋划开展各项防灾减灾业务。2017年7月,中心招聘了地理和遥感专业的技术人才,灾害遥感监测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起步;2017年11月,中心经多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25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在南宁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10个成员国的检察人员,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的代表等100余人聚首一堂,围绕"国际追逃追赃合作"这一主题,分享成功经验,提出各方关切,凝聚协作共识,为打击跨国腐败犯罪携手共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高度重视与东盟各国司法合作,愿与东盟各国一道打击跨国腐败犯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  相似文献   

16.
正9月,正值广西美丽的季节,中国-东盟减轻灾害风险研讨会在满目绿色的南宁召开。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多年来,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携手前进,相互合作,区域减灾救灾结出累累硕果。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为加深合作、互信共赢,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共同主办此次研讨会,各国灾害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此相聚,共同开展研讨和交流,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灾害管理部门的积极对话和务实合作再谱新章。  相似文献   

17.
正契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本届博览会举办了投资合作圆桌会、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中国驻东盟使领馆经商参赞与企业交流会等活动,增强了博览会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了经贸实效。"海上合作"成为本届博览会的最大亮点,达成了港口合作、互联互通、跨境电商等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国北斗办公室与泰国、中马钦州产业园分别签署了备忘录、意向书;电商峰会签署了马来西亚榴莲、越南特产等电商销售合作项目,以及菲律宾农产品入驻"阿里巴巴南宁产业带"战略合作项目;新加坡与广西启动了合作建设港口码头、开通海运班轮航线的项目;广西钦州港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柬埔寨西哈努克自治港缔结国际姐妹港,促进"道路联通"……今年提出打造升级版博览会,显然,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继续升温,博览会的组展规模和质量也在"同步升级":参  相似文献   

18.
詹奕嘉 《中国减灾》2012,(23):28-31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字字铿锵的郑重宣誓。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受社会关注的亮点之一,"美丽中国"新概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单列篇章,意味着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将走向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9.
乌格 《中国减灾》2011,(5):46-47
中国和日本距离不远,都属于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都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3月11日的9级地震,更充分显示了日本的防灾减灾能力。而中国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之后,对防灾减灾工作也有了更好的认识。那么,中国和日本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何差异呢?记者从防灾、救灾和意识三方面进行了对比,且看这场有关防灾减灾的PK战。  相似文献   

20.
胡鞍钢 《中国减灾》2014,(19):42-4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构成了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的大背景。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体"顶层设计,明确了改革的未来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机遇窗口,是中国改革之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迄今为止,中国改革已有过五次重大的决策,即五个"三中全会"的《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