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存着棉衣被、折叠床、帐篷等各类生活物资,当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些物资能满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助于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第一时间将物资运达灾区,并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中央救灾物资兰州储备库、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上海市救灾物资储备库运用现代化仓储管理技术,通过打造自动化立体仓库模式、采用先进仓库管理系统、构建智能化仓储管理业务流程体系,全面提高了救灾物资储  相似文献   

2.
<正>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积极应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救灾应急指挥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车载GPS智能定位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了物资储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救灾物资的日常管理和调拨能力,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物资保障任务,这也为各地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以下称"成都库")矗立在美丽的成都国际航空港物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22日,扬州市救灾物资储备库正式启用,并被设为江苏省救灾物资中转仓库。扬州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地下单层库房,内设一个办公区、一个物资装卸区和三个物资储备库区,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长寿区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从1个区级中心储备库拓展到6个镇级储备室,基本形成了“一库六室”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探索出一条仓库储备与协议储备相结合的物资互补供给机制,提高了该区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河民 《中国减灾》2007,(11):F0003-F0003
河南省救灾中心,即民政部救灾物资郑州储备库,位于郑州市区东南部,是民政部确定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之一,主要担负国家、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捐赠物资的接收管理。河南省救灾中心始建于1993年,占地50亩,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为13240平方米,包括储备仓库5栋,综合楼1栋,年储备能力可达储备救灾帐篷5万顶、  相似文献   

6.
正10月31日,应急管理部救灾和物资保障司副司长(正司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胡晓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仓储安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行7人,来到上海市救灾物资储备库调研救灾物资储备工作。调研组参观了上海市救灾物资储备库仓储大楼等硬件设施,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观摩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物资出入库演示,详细了解了上海救灾物资储备的制度建设、库存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储备物资种类规划、人员编  相似文献   

7.
<正>SDPR—2014—0110010鲁民[2014]90号各市民政局:《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1月17日厅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山东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全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山东省救灾物资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聚焦     
正民政部救灾司主办2014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座谈会4月9-10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的2014年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座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编制、中央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管理系统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生产厂商参考名录》修订等内容进行了研讨。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罗万荷到会致辞,17个中央救灾物资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储备库建设标准、救灾物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机制。但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还存在基层储备库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科学规划储备网络、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等,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救灾物资发放,从广义上讲,包括了救灾物资购配、储备管理、出入库、物资运输、物资分发、回收等业务流程,是救灾物资的全生命周期。依靠人工记录、清点、调度等传统救灾物资发放管理方式,由于过多人为因素,影响了救灾物资发放管理的效率和公平透明性。物联网、RFID、智能仓库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推动了救灾物资发放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救灾物资发放全过程实现高效、公平、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正>8月31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9部委(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指导意见》围绕救灾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储备网络、主体责任、储备方式、调运时效、信息化管理、质量安全以及储备库管理等重要环节,指导各地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同时,从加强领导、相互协同和多元参与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明确9部门在体系建设中的具体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8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积极拓展救灾物资储备方式的要求,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在目前储备库自储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试点运行不同储备方式,逐步推广协议储备、依托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家庭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浙江省结合自身灾害特点、社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1月中旬,由中央军委国际合作办公室和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部牵头组织的"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和第十二次研讨交流会"系列活动在昆明举行。云南省民政厅精心组织,积极配合参与了本次活动。11月13日下午,中美双方代表团参观了云南省民政厅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民政厅副厅长李国材介绍了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14日上午,代表团实地参观了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暨云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安宁库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物资储备管理与调运、物资种类与用途等基本情况。在11月18日举行的联合救灾应急演练活动中,云南省民政厅提供了各类救灾物资,并进行帐篷实地搭建和物资模拟发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八月底,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第一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因此,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当地需要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十分必要,湖北省、甘肃省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资储备库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虽然上海每年遭受的自然灾害比较少,但当地民政部门未雨绸缪,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今年正式启用了上海首个省级现代化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保障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高效、有序运行,上海市民政局联合上海市防灾减灾技术中心等开发了救灾物资智能化管理系统,开启了救灾物资出入库、盘点、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之路。上海濒江临海,地理位置特殊,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两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多种自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谋篇布局,破解难题,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完成哈尔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全省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形势下,省本级继续投入近1亿元专项资金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0个,市、县新建扩建一批储备库,在建设投入上形成了逆势增长,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立足需要,解决"局怎么布"的问题"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在谋篇布局方面,着眼打造省级储备基地,在哈尔滨市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江西省高度重视救灾物资的储备,着力推进全省救灾物资储备库"一十百"工程,建立健全"两支队伍"和"四项机制",严把储备库管理的"四个关  相似文献   

18.
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江西省高度重视救灾物资的储备,着力推进全省救灾物资储备库“一十百”工程,建立健全“两支队伍”和“四项机制”,严把储备库管理的“四个关口”,全省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近年来,甘肃省以满足新常态下救灾物资保障需求为核心,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统筹规划布局加快物资储备设施建设针对甘肃省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匮乏、仓储能力不足的情况,综合考虑甘肃省灾害特点、人口分布、辐射范围、交通条件等,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在省政府出台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实施方案》中,明确实施救灾物资储备库工程,推进省市县及部分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3,(9):61
4月20日,四川雅安7.0级地震发生后3小时,民政部迅速从武汉、长沙、西安、兰州和成都储备库调拨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20日21时,根据地震灾区需求,民政部紧急从合肥和昆明储备库增调2万顶救灾帐篷和5万床棉被,帮助做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置工作。接到物资调拨通知后,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安徽、云南6省民政部门立即启动救灾物资紧急调运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